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从噪音围城到听觉觉醒——全民护耳时代的文明进阶

发布时间:2025-03-04 15:30:10  

3月3日全国爱耳日之际,一组数据引发社会深思:我国超2.7亿人存在听力障碍,其中60%本可通过早期干预避免。当城市噪音分贝值不断突破健康阈值,当电子设备成为24小时声源,这场关于听觉保护的讨论已超越医学范畴,成为关乎现代文明质量的公共议题。

噪音社会:被技术异化的听觉生态

城市化进程将人类推入前所未有的声场困境。北京协和医院研究显示,90%白领长期处于70分贝环境,相当于持续承受吸尘器工作的噪声侵扰;短视频外放、降噪耳机滥用等行为,使青少年群体高频听力损伤发生率五年激增3倍。更值得警惕的是,交通干道噪音超标率达45%,广场舞扰民纠纷年增20%,公共空间的声学秩序面临崩塌风险。

科技的双刃剑效应在此凸显。蓝牙耳机创造私人声域的同时,也让60%使用者形成音量依赖;智能设备24小时的信息轰炸,使都市人产生“听觉焦虑症候群”。世界卫生组织警告,全球11亿年轻人正因娱乐噪声面临不可逆听力损伤,这不仅是健康危机,更是技术文明异化的现实投影。

认知突围:打破沉默的代价

社会对听力损伤存在双重认知误区:既将“耳背”简单归因于自然衰老,又忽视听力损失与认知障碍的强关联。医学研究证实,阿尔茨海默病与听力损伤的关联性高达65%,早期干预可降低30%认知衰退风险。然而,我国助听器佩戴率不足5%,远低于发达国家20%的水平,折射出公众健康意识的滞后。

这种认知滞后正付出沉重代价。教育领域,偏远地区儿童听力筛查覆盖率不足40%,导致语言发育迟缓;职场中,高频听力损伤引发的沟通障碍,每年造成千亿级经济损失。当“听不清”演变为社会参与障碍,构建听觉友好环境就成为社会公平的重要维度。

多元共治:重构声学文明新范式

破解噪音困局需要技术赋能与社会治理的共振。华为“智慧声场”、腾讯“声纹可视化”等创新,证明科技能够驯服噪音猛兽;深圳将45分贝纳入健康办公标准,小米推出静音家电认证,标志着产业界开始承担声学责任。北京书店创设静音阅读区、成都青年发起森林冥想营,则展现了民间自发的声景重构努力。

政策层面更需制度创新。建议将噪音污染防治纳入文明城市考核,建立听力健康保险专项;企业推行“降噪舱”休息区、学校开设声学素养课程等举措,可形成多方共治的防护网络。成都“听见未来”公益行动为听障儿童建音频图书馆的实践,证明包容性设计能让弱势群体重获“听觉权利”。

全国爱耳日不应仅是健康宣传节点,而应成为文明迭代的契机。当城市开始计算分贝的社会成本,当企业将声学设计纳入产品伦理,当每个个体学会对过度噪音说“不”,我们迎来的不仅是听力保护升级,更是一个懂得尊重感官边界、平衡技术伦理的现代文明新形态。毕竟,能听见清晨露水滴落、深夜书页翻动的人生,才是值得守护的生活本质。

(关韦伟)

(编辑:刘虹 美编:冯明兰 二审:关韦伟 终审:徐昌建)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