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文山州:探索基层善治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3-18 08:54:10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文山州以“一约四会+村级共建理事会机制”为抓手,将群众路线与基层治理创新深度融合,以“西畴精神”为内核激发治理活力,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群众主体、共建共享的基层善治新路径。
在村党组织领导下,以“一约四会”为基础,全面推广村级共建理事会机制,形成“党组织引领、群众自治、社会协同”的治理格局。修订完善村规民约,聚焦爱党爱国、移风易俗、环境整治等群众关切问题,通过“群众提、党员议、大会定”的方式,将“软约束”转化为“硬规范”。依托村级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等“四会”开展乡村治理,综合运用“接诉即办”平台、“三必到四必访”工作机制,解决好群众身边事,打通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2024年以来,全州通过“三必到四必访”调解纠纷1.52万件,化解率达90%以上。采取组织引荐、群众推荐、个人自荐等方式吸纳“土专家”“手艺人”组建村级共建理事会,统筹资源围绕乡村建设、乡村产业振兴、乡风文明建设等多个方面推动基层治理。目前,村级共建理事会机制已在全州村(社区)全覆盖推广。
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将群众路线贯穿治理全过程。为精准把握群众诉求,广泛推行“院坝会”“火塘夜话”等特色议事形式,2004年以来,共收集群众诉求9297条,形成“需求清单”精准施策,搭建起干群沟通的桥梁。建立“积分制”“红黑榜”等评价机制,将环境整治、志愿服务、参与各类公益活动等纳入评价内容,激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主体意识,形成了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通过村级共建理事会机制的全面推广,采取“四个筹一点”(政府帮一点、村组出一点、能人捐一点、群众凑一点)和“四个省一点”(政府统购材料省一点、群众投工投劳省一点、施工成本利润省一点、变废为宝省一点)等众筹节支措施,大力实施民生项目,切实解决了饮水安全、道路硬化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群众满意度不断攀升。比如,西畴县新马街乡龙潭坡村小组充分发动群众成立共建小组,把村内的工匠人员分为支砌、水电、木工、物资运送、劳务组织5个服务组,5个服务组同时开工,仅用9天就完成污水治理项目建设,仅用58天时间就完成全村裸房改造、村容村貌整治、庭院整治等工作,整村面貌焕然一新,仅用20万元就办成200万元的事。
将“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融入基层治理实践,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积极发挥“党员先锋队”模范作用,在基层治理中党员带头始终冲在最前沿。比如,马关县古林箐乡在集镇风貌改造中,采取“规划引领、示范先行、群众主体”的方式,通过机关干部职工住房示范干一批、村组干部及党员带头干一批、共建理事会成员认领干一批、压实责任分任务干一批、集中力量攻坚干一批,完成集镇房屋风貌改造227间。把开发“乡土人才”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大力挖掘本土实用人才,组织技能培训,培育了一批“田秀才”“土专家”“手艺人”,发展壮大乡村建设产业力量。探索“互联网+治理”模式,利用微信群、QQ群,实现村务公开、线上议事,群众办事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通讯员:江艳玲)
(编辑:李娟 美编:陆军 二审:郑泽娅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