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马关县:持续擦亮“云药马关”品牌
发布时间:2025-03-18 10:45:20
近年来,马关县通过建立联农带农机制、强化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推动种苗优选优育与精深加工,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蓄势待发。2024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4万亩,综合产值41亿余元。“十大云药”里马关县种植了7种,“云药马关”品牌不断擦亮。
“前年种的30亩滇黄精卖了120多万元,现在地里还种着130亩,年底可采收70亩,预计能卖到300多万元!”仲春时节,走进位于马关县大栗树乡和平村的马关县万吉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株株滇黄精竞相吐绿,社员徐飞笑容满面。前些年,退伍回来的徐飞听说种滇黄精赚钱,却苦于缺技术不敢轻易“上道”。2021年加入合作社时,徐飞试种了10余亩,看到效益好就逐步扩大了种植规模。
2019年,种植滇黄精收益不错的孔凡万,决心带领种植散户、缺技术户一起发展滇黄精产业,并注册成立了马关县万吉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他不仅教社员打药、施肥、除虫,还提供场地烘烤、收购中药材成品,吸引了众多种植户加入。目前已发展社员130余户,带动农户种植1000余户,种植滇黄精、白芨等10余种中药材6000余亩,户年增收几万元到上百万元。
近年来,马关县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党员+种植能手+农户”等联农带农富农模式,有效解决种植散、收益低的问题,带动群众稳步增收。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加工公司(合作社)发展至451家,辐射13个乡镇126个村(社区)3.1万种植户,农业产值20亿余元。
“育苗的时候,专家就来教我们‘脱毒’,这样种下的滇黄精种苗抗病力、存活率提高了,产量和效益就跟着起来了。”在万吉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滇黄精育苗大棚,合作社理事长孔凡万告诉记者,2022年合作社开始建设全县滇黄精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马关县特色中药材(砂仁、滇黄精)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实践基地,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提供技术指导。
“此后专家一两个月就会来一次,教我们育苗、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防治。”孔凡万说,在专家指导帮助下,合作社逐步控制农药使用量,使用有机质施肥,并开展了740余亩滇黄精规范化示范种植,目前正在争取GAP种植认证。
近年来,马关县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专家团队建立合作,成功申报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各1项;建成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1000余亩,有力推动中药材品质提升。
面对中药材品种退化问题,成立于2022年的云南多倍体植物科技有限公司,积极探索利用多倍体技术对云南特有中药材进行改良与新品种培育。
“这是我们用多倍体技术培育出来的丹参,根条数多、颜色更红,品质更好了。”来给公司提供技术指导的李秀兰教授指着墙上的新品种简介图说。从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退休后,李秀兰毅然来到马关,2021年公司筹备成立时就参与了研发工作。
“李老师,你看这瓶丹参苗染菌了”“目前我们的感染率已经控制在5%以内,种苗生产质量提高多了”,公司技术部技术指导师朱武凤跟着李秀兰忙前忙后,看显微镜、做实验、查看培育种苗的长势……目前,公司已申请多倍体丹参专利技术,改良后的丹参种苗即将试种推广;铁皮石斛、白芨、砂仁等中药材种苗的改良也有序跟进。
“我们于2022年5月在全州率先成立了县级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心!”马关县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张国韩说,县委、政府十分重视中药材产业人才支撑,为中心配强班子,充实技术力量;制定完善拔尖农业乡土人才评选和管理办法、认定细则,先后评选认定中药材乡土人才173人,切实发挥“土专家”“田秀才”致富带头作用。
该县还对中药材资源底数开展了一轮全面的摸底调查,初步制定《马关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0)》,结合立体气候特点布局低热河谷砂仁种植带、道地中药材常规种植带和林下中药材生态种植带,打造高标准道地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
未来,马关县将在推动种苗优选优育、GAP规范种植示范带动的基础上,深化中药材集中交易与精深加工。“马关县建有全州最大的滇黄精加工厂,但以清洗、烘干、切片等初加工为主,今年将整合5000万元资金在南山工业园区启动马关县中药材国际交易市场及加工园区项目建设,配置中药材功能食品厂、中药材香料加工厂、黄精精深加工厂及现代智能化中药材仓储物流,计划明年建成投产营运。”张国韩说。
“要致富,先修路;想发财,种药材!”近年来,马关县群众种植热情高涨,有近⅓的农户种植中药材,该县草果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地理标志产品 马关草果》评审顺利通过,“中国草果之乡”“砂仁核心产区”“三七原产地”“黄精、重楼种植大县”更加知名,马关县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蓄势待发。
(记者:高加敏 王南 卢朝学 罗明磊 实习记者:余沁颖 马关融媒记者:李菲)
(编辑:李娟 美编:陆军 二审:郑泽娅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