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农民日报客户端】云南文山: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强村富农”添动能
发布时间:2025-03-24 09:51:10
“老人一个人在家里,我们出远门也不放心,现在留在家里,在村里的产业基地工作,一个月也有3000多元的收入,在家门口又能赚到钱也能照顾到家庭,很满足了……”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州西畴县兴街镇东升村村民王萍说到当前的生活现状很是满意,当地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带领群众因地制宜发展产业,让更多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以往外出务工的村民选择在家门口务工。
近些年来,文山州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探索建立“党组织+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联农带农机制,把基层党组织、农民、企业和市场等各方力量整合起来,推动“村村抱团”“村社联建”“村企联姻”,让村级党员干部带领群众与企业(公司)一起搞生产、闯市场,实现企业(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多方合作共赢。
“村村抱团”——盘活资源携手共富
针对部分乡村产业分布散、规模小、链条短等问题,文山州通过打破“就村抓村”的路径依赖,不断分析研判各村发展要素,建立乡村“利益共同体”,统筹整合资金、土地、技术和劳动力等资源,促进各村优势资源联合、抱团发展、联合振兴。
“哞哞哞”的叫声此起彼伏,仿佛在唱响致富的乐曲。每天早晨,村民侯金顺都会在牛圈里忙活起来,切草料、喂牛、打扫牛圈……“我们过去想要卖牛快,需要到县城去交易,现在有合作社和公司带着养,在我们村里就有交易市场,出栏的牛不愁卖。”谈起现在的好日子,广南县珠琳镇以兔村村民侯金顺总是乐呵呵。
侯金顺口里的合作社就是村党组织领办的合作社。当地政府结合全镇11个村(社区)都发展牛产业的实际,以“书记联盟”搭建村集体经济合作联合社,并联合成立村集体经济公司,整合11个村集体闲置资金累计220万元作为“第一桶金”入股公司,村集体通过申请东西部协作资金用于大牲畜交易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完成后按程序移交村集体公司运营,聘请专业人员管理,运营收益由村集体经济按涉农资金收益分配管理办法再次进行分配,统筹用于11个村(社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良性推动强村富民。
该镇村集体经济公司还通过捏拢资金、聚拢村社、盘活资产资源,引进优质企业发展蔬菜、辣椒、烤烟、花卉、玉米制种等5个千亩级高原特色产业,探索建立联农带农利益联结分配模式,串联起11个村(社区)的致富路,抱团发展的11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达400万元,平均每个村(社区)集体经济超过30万元。
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农民变股东,各村党组织在领办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公司)过程中,通过大力统筹各村现有资源要素,使资产资源真正成为实实在在的增收载体。2024年底,文山州1016个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19114.87万元,村均18.81万元。
“村社共建”——因地制宜共闯市场
为提高农民闯市场的组织化程度,2023年以来,文山州有效发挥供销社点多面广线长的优势,以持续深化供销综合改革为重要抓手,在开放办社、村社合作中积极探索创新共建共赢发展模式,以盘活村集体资产的方式,提升供销基层社综合服务能力,推广订单、劳务、股份、租赁“四个利益联结”模式,构建“村集体土地股份合作+供销社全托管+农户保底收益+村集体固定收益+农户二次返利分红+农户优先雇佣”利益分配机制,组织各类文化节、农产品节、展销活动,村集体经济组织提取农资经营销售3%—5%的收益,实现三方发展共赢。目前,文山州已成立26个村级供销社,预计每个村集体年收入增加2万元以上。
西畴县兴街镇东升村“社村联合”供销综合超市,就近就地租用民房建立门市部,联合15个村(社区)成立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以市场化手段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运营,与周边百余户农户、8家合作社形成订单模式,构建“产业发展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实现抱团发展、互利共赢,村集体年分红超过20万元。
目前,文山州供销还围绕农资、农业社会化服务和农产品销售、可再生资源回收等主营业务,引导鼓励136家经营主体与供销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在口岸、园区等建成供销综合服务超市6个,在景区建立供销土特产、农文旅产品销售服务网点12个。并对市场前景好、盈利能力强、增长潜力大,且与村集体建立有紧密合作关系的项目,由供销企业利用现有的土地、房产资源或实物、现金,按参股比例进行资本投入,从多方面强化“村社”联合,助力村集体经济增收。
“村企联姻”——搭建平台双向奔“富”
没有专业技术、没有好的销路等问题是广大农户发展遇到的难题,而用工难、土地等资源整合难等问题又是各企业容易遇到的共性问题。为此,文山州积极探索党建引领“村企联姻”模式,即在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统筹下,农户以“土地+管理”,村集体合作社以“组织+资金”,龙头企业以“技术+销售”为要素,推动村企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谋发展,激发乡村振兴动能。
“自从村里成立了合作社,与企业抱团发展后,我们村种植八角的人越来越多了,不但有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地指导,种出来的八角也不愁销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里达镇那坡村八角种植大户赵文光说道。
富宁县在发展“一县一业”八角产业中,通过引进龙头企业进驻产业园区,与村党组织牵头成立的集体经济公司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创新推行“4个五分钱”模式,即公司每收购一斤八角就多给合作社两角钱,合作社再按比例分给合作社、村委会、村小组、种植户等,不仅让企业有了稳定的原料来源,更让农户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2023年以来,在龙头企业带动下,以“4个五分钱”模式发展的经营主体24个、参与农户1158户,企业创造固定就业岗位40个,解决临时就业岗位200个,间接带动就业5000余人,通过分红、返利等方式为合作社、村集体、八角种植户增加收入308万元。
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填补了政府想干不能干、企业不愿干、群众干不了的难题,基层党组织领办的合作社在群众中的威信也越来越高,村级合作社与企业“联姻”、与“供销社”抱团发展,通过采取订单合同、技术指导、资本入股、盈余返还、“保底收益+按协议分红”、优先吸纳务工等多元合作方式,确保农民最大化享受到产业发展分配的红利。
(来源:《农民日报》)
(美编:陆军 二审:郑泽娅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