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点赞!国家级典型案例,西畴+1
发布时间:2025-03-25 11:03:57
近日,西畴县典型案例《石漠荒山展青绿,不辞沧海变桑田——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以“西畴精神”为引领推进山变青产业兴》入选国家民委编印的《正确民族观实践典型案例汇编》。
该案例叙述的是西畴县各族人民不悲观、不认命,始终铭记习近平总书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谆谆教诲,与石漠抗争、向贫困宣战,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形成了以石漠化治理为核心,林草产业、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模式,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石漠化综合治理路径,带来了生态、经济、社会“三重效益”,供各地有关工作参考借鉴。
案例总结的主要做法:
石漠化治理后的西畴县三光片区 熊平祥 摄
一是治石漠,建设各族群众繁荣发展“新家园”。西畴县深入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通过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发动各族群众投工投劳等方式,探索出“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入户建池子、村庄移位子”的“六子登科”石漠化治理模式,累计治理石漠化面积252平方公里,植树造林64万亩,封山育林87万亩,年均实施公益林保护61.3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985年的25.06%提高到如今的54.83%,森林蓄积量达344万立方米,在城区、乡镇、农村、公路沿线、河湖沿岸等区域植绿补绿,基本实现了“目之所及皆绿美”的目标,昔日土地破碎、乱石林立、岩溶密布的荒山已变成绿水青山。
坚持炸石造地、土地整治、耕地流出问题整改同步推进,累计实施土地整理8.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11.8万亩,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1.14万亩,炸石造地垒成的石埂长5万多公里,可绕地球赤道一周,人均耕地由不足0.78亩增加到2.08亩,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双提升”。
探索实施“5分钱”工程,通过农村各族群众每人每天节约5分钱与财政补助相结合的方式筹集农村日常卫生保洁资金,实现农村环境卫生有人抓、有人管,全覆盖建立乡级垃圾中转站,农村生活垃圾实现100%收集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减量40%以上。
二是建水利,夯实各族群众繁荣发展“新基础”。西畴县探索推行引、建、蓄、管、活的“五法治水”模式,累计建成集中供水工程258件,源头性解决了9.8万人饮水保障难题,剩余仍依靠小水窖供水的0.6万人口将在2024年内实现清零销号,有效破解石漠化山区各族群众饮水难题。
投入资金9.19亿元建设骨干水源工程及管网工程,实施农村供水保障3年专项行动项目25件,新建骨干蓄水工程6件,总库容由2015年的834.71万立方米增加到1858.39万立方米,人均库容从40.49立方米提升到91.28立方米,集中供水率从71.59%提升到94.6%,自来水普及率达78.9%。
坚持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充分组织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建立健全管理机构52个,组建乡村两级用水协会4个,聘请村级水管员485名,将部分农村供水移交协会管理,各族群众主动参与治水、管水、用水,共享“幸福泉水”,有效破解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最后一公里”难题。
科学编制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将全县9个乡(镇)划分为两个网格片区,突出重点、点面结合,累计建成“五小水利”工程4.5万件,全力保障了19.4万人、5.54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安全,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1.15万亩,确保人畜饮水安全保障实现全覆盖,为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用水保障。
三是兴产业,迈开各族群众繁荣发展“新步伐”。全面实施“生态+”战略,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全县GEP核算总值249.03亿元,当好绿水青山的“守护者”和金山银山的“创造者”。
探索形成群众主动、精神鼓动、干部带动、党政推动的农村公路“四轮驱动”建设模式,补助资金1.6亿元,带动各族群众自筹资金和投工投劳8.2亿元,修通农村等外公路3100公里,破解各族群众出行难题。
实施326条(段)公路新建和提档升级,硬化农村公路876公里,全力解决好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平均公路密度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3倍,铺筑了一条条“走出大山、回归家园、守护乡愁”的幸福之路。
成功申报并推进“云药之乡”建设,发展以林果、林药、林禽等为重点的“八林经济”,建成生态蔬菜基地4.5万亩,实现高原生态农业总产值27亿元、农业产业增加值11.5亿元、林草总产值8.7亿元。
推动西畴工业经济发展换道超车。提出“低碳绿色+新兴科技+出口贸易”新型工业发展路子,引进IC封测+LED产业链以及新能源材料产业链,预计到2025年将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00亿元,可为各族群众新增就近就地就业岗位1万个,创造了西畴的招商引资由“筑巢引凤”向“先引凤后筑巢”转变,推动“通道经济”向“口岸经济”“园区经济”转变,工业能耗逐年下降,园区工业产值同比增长17.65%。
发挥生态资源优势,累计建成香坪山、东升公社、金钟山、汤谷4个AAA级景区,三光国家石漠公园1个AAAA级景区,成功承办2022中国山地自行车联赛首战赛,2023年中国公路自行车职业联赛总决赛和中国山地自行车联赛总决赛,“康养西畴”“体育西畴”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2023年共接待游客19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亿元。
良好的生态正在为西畴创造源源不断的绿色财富,成为各族人民的“绿色银行”和“幸福不动产”。西畴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表明,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必须认真践行“两山”理念,解决好群众要“票子”和走新的绿色发展道路的问题,形成新的产业形态,绿水青山就一定会变成金山银山。如今的西畴,山绿了、水清了、村美了、人富了,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呈现出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各民族交融汇聚、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案例总结的经验启示:
一是“干”出来的绿水青山。西畴县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两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实干,以“西畴精神”为引领,党员干部领着干,各族群众自发组织、全民上阵参与石漠化综合治理,西畴县森林、草原、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和修复,石漠化土地逐年缩减,森林植被覆盖率逐年增加,为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贡献了西畴力量。
二是“治”出来的幸福甘泉。西畴县通过积极主动探索推行治水新模式,全力在治水、管水和用水三方面做好“水文章”,完善工程性、资源性缺水较为严重的石漠化地区饮水设施,破解石漠化地区群众饮水难题,守住了各族群众贫乏多年的“生命之源”,让各族群众喝上了干净水、放心水、安全水,在共同参与治水、管水、用水的过程中加深相互理解、增进相互认同、促进心灵契合,为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夯实水资源支撑。
三是“变”出来的致富产业。西畴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穷则思变、转换思路,以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保护为重点,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道路,探索绿色发展新型产业,走出了“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发展新路子,引领各族群众走上绿色生态发展的增收致富道路,结束了长期以来“有粮吃、无钱花”的局面,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来源:西畴统战)
(编辑:董飞 美编:张振飞 二审:关韦伟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