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从杜富国坐火车被“追星”事件说起

发布时间:2025-03-25 11:46:53  

2025年3月,昆明开往遵义的列车上,一位失去双眼和双手的军人被乘客围住合影。面对镜头,他谦逊地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扫雷兵。”然而,正是这位“普通”的杜富国,用血肉之躯诠释了何为“中国脊梁”。

七年前,他因排雷任务致残,却始终以“向前看”的姿态书写人生;七年后,他在列车上与新兵相遇,用一句“浴火淬炼成大器,愿得此生永报国”点燃了无数青年的热血。这一场景不仅是一次偶然的“追星”,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爱国主义精神传递。杜富国的故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它不仅是宏大的历史叙事,更是由无数平凡个体的奉献与坚守共同铸就的精神丰碑。

以生命为盾:个人牺牲与国家利益的辩证统一

杜富国的事迹始于一句“你退后,让我来”。2018年,面对加重手榴弹即将爆炸的危急时刻,他选择将战友推开,独自承受了爆炸的冲击。这一瞬间的抉择,折射出中国军人刻入骨髓的责任感——个人的生命或许渺小,但当其与国家安全、人民福祉紧密相连时,便能迸发出超越生死的力量。杜富国的伤残是残酷的,但正如他所说:“一切的牺牲,值得。”这种“值得”的背后,是无数像他一样的军人用生命守护国土安全的无声誓言。

在和平年代,“战争”的形式悄然变化。边境雷区、抗震救灾、抗疫前线……危险从未远离,而“杜富国们”正是新时代的“长城砖石”,他们的牺牲精神打破了“爱国主义等于战时英雄主义”的刻板印象,证明了和平年代的爱国同样需要以生命为代价的担当。这种担当不是偶然的壮举,而是长期信仰浸润的结果。从杜富国到新入伍的士兵,一代代军人将“报国”二字熔铸为人生信条,形成了个人与国家的命运共同体。

平凡与伟大:基层岗位中的精神史诗

杜富国反复强调自己的“普通”,但正是这种“普通”凸显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本质特征——它不依赖惊天动地的伟业,而扎根于日常岗位的坚守。扫雷兵的工作鲜为人知,却关乎边疆百姓能否安心耕种;他们的名字很少被铭记,却用脚步丈量了祖国最危险的土地。杜富国的故事告诉我们: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具体岗位上的极致追求。

这种平凡中的伟大,在当代社会更具启示意义。当功利主义思潮冲击价值观时,杜富国的选择如同一剂清醒剂:真正的爱国者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而是将职业视为报国的战场。无论是边防战士、科研工作者,还是教师、医生,每个岗位都能成为践行爱国主义的舞台。正如列车上的新兵被杜富国感染后所言:“英雄不是遥不可及的传说,而是可以选择成为的自己。”

浴火重生:逆境中的精神涅槃

失去双眼和双手的杜富国,本可以成为被同情的对象,但他选择了另一条路——“我要向前看,我不向后看”。身体的残缺未能禁锢他的精神,反而让他成为照亮他人的火炬。这种在逆境中昂扬向上的姿态,正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深层内核:它不仅关乎对国家的忠诚,更包含对生命价值的崇高追求。

在杜富国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现代表达。他用残肢书写、用盲杖探路,甚至学会独立使用智能手机,这些细节展现了一个英雄的“凡人”一面,也揭示了爱国主义的精神韧性——真正的爱国者不会被苦难击倒,而是将苦难转化为激励他人的力量。当他与新兵分享座右铭时,传递的不仅是语言,更是一种超越肉体局限的精神传承。这种传承,让爱国主义不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可感可触的生命实践。

从“追星”到“追心”: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破圈之路

列车上的“追星”场景,提供了一个观察爱国主义传播的独特视角。年轻人举起手机拍摄杜富国,与其说是追逐英雄光环,不如说是对精神偶像的本能向往。这种现象折射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转型:从单向灌输到情感共鸣,从历史记忆到现实互动。杜富国之所以能打动“Z世代”,正是因为他打破了英雄的刻板形象——他会在镜头前微笑,会用通俗语言鼓励新兵,会以残缺之躯展现生命的蓬勃。

这种“破圈”启示我们: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更多“杜富国式”的鲜活载体。当英雄走下神坛,成为车厢里可亲可敬的“普通人”时,爱国主义的种子才能真正植入青年心田。正如一位网友的留言:“他失去的是双手,却为我们捧出了一颗赤子之心。”

杜富国的故事没有终点。当列车驶向远方,新兵们带着他的寄语踏入军营,这场关于爱国主义的接力赛已悄然开启。从“你退后,让我来”到“浴火淬炼成大器”,杜富国用生命诠释了一个真理:爱国主义不是历史的遗物,而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中的精神基因。它在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中不断丰富内涵,最终凝聚成推动国家前进的磅礴力量。

今天,我们致敬杜富国,不仅是为了一位英雄,更是为了无数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中国人。他们或许没有耀眼的光环,但正是这些“微光”汇聚成了照亮民族复兴之路的星河。正如杜富国所言:“要为人民扫干净最后一片雷区。”对于每个普通人来说,扫清思想上的“雷区”、坚守心中的信仰,何尝不是一种新时代的爱国宣言?

(陆建斌)

(编辑:李娟 美编:冯蕾 二审:关韦伟 终审:徐昌建)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