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富宁安康社区: 互嵌融居共住“幸福家”

发布时间:2025-03-27 10:50:54  

在富宁县新华镇,有一个充满希望的年轻社区——安康社区,以“安康”命名,饱含着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形成邻里友善、生活安宁关系的美好期许。

安康社区于2021年12月正式成立。社区初建之时,状况频出,居民在家中养鸡养羊,在绿化带上肆意种菜,喝酒闹事现象时有发生,物业费收缴更是困难。安康社区党支部书记杨正敏如今回想起来,仍不禁感叹彼时的艰难。该辖区属于典型的城乡接合部,人员结构复杂,一度成为当地社会治理的重点和难点。

为破解这些难点与痛点,安康社区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引领作用,扎实推进基层治理网络工作体系建设。如今,这里已蜕变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和谐幸福新家园,也成为富宁县各民族深度互嵌、融合发展的崭新样板。

党建引领

搭建管理新框架


在安康社区,每一位党员、网格员、楼栋长都成为推动工作的关键力量。安康社区505户2015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中,涵盖5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比达74.5%。自2018年居民搬迁后,社区管理缺乏核心组织,环境脏乱差无人治理,矛盾纠纷无人调解,公共事务无人操办。富宁县从健全安康社区组织体系入手,精心选育了一支群众基础扎实、干事能力突出、服务意识强的网格员队伍。通过建立“网格长+楼栋长”“网格长+党员中心户”等制度,科学优化设置13个网格、40个微网格。依托社区集体经济,选拔优秀人才担任网格员,推选老党员、老干部以及群众基础好的人员担任网格长、楼栋长,让居民有问题能第一时间找到楼栋长、网格长。构建起多层次的居民服务网络,即社区党委—网格员—楼栋长—党员家庭户。杨正敏说:“有了这个网络,党组织离群众最近、最懂群众需求、帮助群众也最为迅速。”

“居民们无论大事小事,都会第一时间想到我们。”11栋楼栋长农贵凡堪称社区居民眼中最熟悉的水电工,也是积极传递服务与政策的“好小伙”,他说,“小到更换一盏灯,大到帮行动不便的老人代办低保申请,只要是左邻右舍的诉求,我都会尽力帮忙解决。”

在建立多层次居民服务网络的同时,社区居委会创新探索“群众点单、网格长收单、社区派单、部门接单”模式,成功帮助群众解决了120余个设施维护等实际问题。这种“接诉即办”模式,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网格和社区。此外,社区推行“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自治规约+积分制”。例如,在开展村集体事务时,若家庭成员因事无法参与,需按户缴纳相应费用,由专人负责管理并定期公示情况。积攒下来的费用到年底用于“一老一小”慰问金发放,或作为举办文体活动、积分超市兑换的经费。通过“三约一制”,安康社区实现了法治与自治的有机结合,极大地提升了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如今,社区群众主动配合社区开展工作,彻底扭转了以往被动治理的局面。

拓宽就业

稳住幸福新生活


安康社区居民因人地分离、技能匮乏、收入不稳定等问题,使得一系列矛盾凸显,“搬得出却稳不住”成为管理的首要难题。为此,安康社区党总支充分发挥四级微网格作用,逐户走访排查,全面摸清符合就业条件劳动力的底数,根据不同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就业帮扶措施,成功帮助982人就业。

通过招小商促就业,盘活小区内7.1亩闲置土地资源,建成2964.84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引进广西裕方辉制衣公司在小区开展生产经营,并组织7名小区群众在此务工;建设就业帮扶车间,引入云南福鑫服饰有限公司进行加工生产,帮助14人就业;引进安林服饰有限公司在小区附近租房办厂,帮助8人就业,让搬迁群众能够兼顾挣钱与照顾家庭。强化技能培训促就业。社区专门成立就业服务站,先后与昆明市达成职业培训学校、文山州高级技工学校等建立合作关系,根据群众务工技能需求,组织开展机械操作、电商直播、电工电焊、化妆美容、种植养殖等各类技能培训106期1100余人次,帮助706人就业。

政策扶持促灵活就业。针对丧失部分劳动力等群体,积极争取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安置34人,人均年增收9600元;对有自主创业需求的群体,充分利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的门面等资产,以优惠租金等方式鼓励其开店经商、承揽工程建设、摆摊经商等,助力59人实现自主创业就业;同时,借助周边物流仓储、建材加工、餐饮服务等资源,根据群众和公司的“双向需求”,提供170余个岗位,帮助154人就业。

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快融入”的目标,从组织保障、就业增收、社会服务、矛盾调解、情感融入5个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小区生活环境“大变样”、就业方式“大变革”、内生动力“大提升”、生活观念“大转变”。安康小区人均纯收入从2018年的7802元增加至目前的1.54万元,实现了从“乱”到“治”的蜕变,稳稳地托举起群众的幸福生活。

温暖关爱

营造邻里好氛围


在社区治理中,老人和孩子作为社区的常住群体,是社区居民关注的焦点。

家住安康小区3栋的古稀老人黄加盆,其儿女常年外出务工,老伴行动不便。社区联动民政等部门,建立了43名特殊困难老年人台账,列出助餐、助洁、助浴、助医、助行、助聊、助急、助购、助学、助乐“十助”服务清单,提供精准个性化服务。黄加盆感慨:“社工每月都会来看望我们,帮忙打扫卫生、收拾屋子,还常陪我们聊天,就跟亲儿女一样贴心。”

老有所养、幼有所育,是众多社区居民家庭的殷切期盼。在州、县、镇党委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安康社区聚焦“一老”常态化探访帮扶。针对空巢、独居等特殊困难老年人,通过镇村组联动开展入户核查,全面建立16户22人的老年人档案,由结对帮扶人每季度探访监测,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成立社工站,配备2名社工,为特殊困难老人开展心理疏导、引导式陪伴等专业服务25次,提供“十助”服务149人次。此外,社区党总支积极对接小区制衣厂、个体户等社会爱心企业和个人,为特殊困难老人捐赠衣被、米油等生活物资;组织退休老干部、老文艺骨干开展走访慰问、文艺表演等志愿服务活动424人次。聚焦“一小”加大关心关爱力度,安排12名镇干部和21名教师结对关爱26名困境儿童,36名教师结对关爱35名留守儿童。社区党总支为每名困境儿童建立个人识别码和走访服务卡,围绕清单开展走访关爱调查,同步将困境儿童、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困难及解决情况反馈给社区党总支,全面提升关爱服务水平。社区依托活动场所建设少年儿童之家,通过“七点半课堂、周末课堂、假期课堂”,开展儿童作业辅导、游泳、民族文化、社会实践等服务活动178次。

民族团结

共筑和谐好家园


为促进民族团结,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借助春节、陇端节、花山节等重要节日契机,组织社区各族群众共同欢庆民族节日,增进各族群众的互嵌共融。按季度组织开展卫生楼栋、文明和谐家庭、爱老敬老家庭等评选活动。定期组织群众走进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馆、红色文化展厅、感恩议事亭,开展感党恩和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引导社区群众厚植民族团结情怀。社区居民以单元或楼栋为单位,加强情感交流,一旦遇到红白喜事,居民们都会自觉互帮互助,亲如一家。

如今,社区各族群众工作中相互帮带,生活里相互关心,情感上相互交融,不断增进心灵认同、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让安康社区真正成为各族群众“搬得来、留得住、能融入、得发展”的互嵌式民族团结进步幸福家园。

(记者:刘梅 喻传宏)

(编辑:刘虹 美编:陆军 二审:关韦伟 终审:徐昌建)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