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南北协奏曲——解码湖北省尧治河村与云南省西畴县的绿色发展密码

发布时间:2025-04-10 15:05:18  

尧帝神峡景区。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下简称“两山”)的科学论断。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3月27日至28日,文山州融媒体中心的记者与来自全国14个省(区、市)的100多名城市党媒记者,齐聚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尧治河村,参加城市党媒“‘两山’新画卷 幸福尧治河”新闻采风活动。

在鄂西北群山深处,尧治河村用30年完成从“炸山开矿”到“点绿成金”的嬗变;在滇东南石漠化核心区,文山州西畴县以“六子登科”模式让石山披绿装。两地虽相隔千里,却走出了极为相似的绿色发展之路——尧治河村以矿洞经济重塑生态价值,成为全国第三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西畴县以石漠化治理开辟绿色通道,成为全国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破茧成蝶:

“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成功密码

尧治河村:矿区转型 蹚出绿色新路

尧治河村地处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房县、神农架林区交界处。尧治河村,曾因矿而兴,却也因矿陷入生态困境。露天开采矿点和矿粉厂肆意破坏山体,导致植被凋零,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岌岌可危。面对这样的困境,尧治河人意识到,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于是,他们开始转变发展思路,践行“两山”理念,决心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为了让“两山”理念落地生根,确保生态环境不因开矿而遭到破坏,尧治河村先后3次修改《村民自治章程》。第一次,把山林植被、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矿山修复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第二次,以矿区变景区、居民区变景区、山区变景区“三区”融合建设为依托,提出加强绿化美化,严禁农户散养家禽家畜,保持良好村容村貌,保持庭院洁净美观、居室整洁清新,圈、厨、厕清洁卫生。第三次,遵循“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理念,提出实施“三区(山区、矿区、居民区)三边(田边、路边、水边)三场(山场、广场、稻场)三房(厨房、客房、茅房)三园(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治理。同时,围绕绿色矿山建设,重点做好三篇文章:生态恢复治理、磷矿转化增值、产业绿色转型,逐步将“伤疤”变成了“氧吧”,实现了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华丽转身。

——生态恢复治理。提出“矿开到哪里、环境治理到哪里、景点建设到哪里”的思路,重点实施了水土治理、植被恢复、废旧矿洞修复等工程,先后关闭15个露天采矿点、8家矿粉厂,生态恢复率达96%,森林覆盖率达95%。

——磷矿转化增值。在十堰市、襄阳市办起了货场,建起了6家矿粉厂和一个年产15万吨的大型配矿厂,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转化增值。

——产业绿色转型。2004年,尧治河村以350万元的价格买断房县经营不善的野人洞和野人谷景区50年的经营权,开启了发展旅游业的新篇章。

西畴县:石漠突围 书写绿色奇迹

西畴县地处云南省东南部,北回归线直穿县城横贯县境。1491.17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99.9%属于山区,裸露、半裸露的岩溶面积占75.4%,是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石漠化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曾被称为“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

面对群山裸露、怪石嶙峋的石漠化窘境,西畴县委、县政府以打造“回归家园、太阳故乡、精神高地、木兰天堂”四张名片为己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先后实施“三十年绿化西畴大地”“生态立县”“十年美化西畴大地”战略,探索出了“六子登科”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

“山顶戴帽子”——对山头采取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公益林保护等措施修复森林植被,严禁乱开垦、滥砍伐等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山腰系带子”——对山腰耕作条件较差的石旮旯地进行退耕还林,大力发展核桃、八角、油茶等特色经济林果,在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通过发展生态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山脚搭台子”——对山脚坡度小于25度,有改造条件的缓坡地,实施“坡改梯”,改善耕地条件,营造生物埂,修建灌沟渠、拦砂坝等设施,形成“保土、保水、保肥”三保台地。

“平地铺毯子”——对地势条件较为平坦的土地,加大中低产田地改造力度,改善水源条件,实施高稳产农田建设,增加灌溉面积。采取土地流转、合作入股等方式集中发展附加值高的特色产业,确保群众稳步增收。

“入户建池子”——针对山高坡陡、水源缺乏、石漠化严重,不适宜建设大中型水源工程的实际,探索推行“五法治水”模式,建成各类小型水利工程1.3万余件、“五小水利”工程4.5万余件。

“村庄移位子”——对失去生存条件的农户实施易地搬迁,积极推进移民搬迁地块复垦复绿工作,让家园重披绿装。

通过“六子登科”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西畴县累计治理石漠化面积252平方公里,改造田地24.4万亩,垒成石埂5万多公里。森林覆盖率从1985年的25.06%提高到如今的54.83%,在城区、乡镇、农村、公路沿线、河库沿岸等区域植绿补绿增绿,基本实现了“目之所及皆绿美”的目标。在与石漠抗争、向贫困宣战中,孕育形成了“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西畴精神”群体被授予“云岭楷模”称号。

绿富同兴:新时代的发展图景

尧治河村:矿洞利用 地下长廊的绿色密码

在矿区变景区的探索中,尧治河人并未满足于矿山修复,而是将矿洞的绿色改造,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矿洞变景区。把废弃多年的老屋沟矿区主矿洞打造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国神话故事大观——三界洞天景区。整个景区约18000平方米,用五彩斑斓的灯光与奇特的钟乳石、传说中的人物造型、植物和69个故事场景,将天上、地下和人间的神话故事串连成景,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幽访胜。

矿洞变种植基地。在矿洞内发展洞栽食用菌产业。废弃矿洞温度保持在8℃—12℃,生长的食用菌肉质鲜美,可春夏秋冬四季持续采摘,且病虫害少。一个菌棒可用10个月,产量达3斤—6斤,较常规大棚食用菌产量提升约30%。2024年,尧治河村十几个矿洞共种植150万棒食用菌,实现销售收入8000万余元。

矿洞变藏酒宝地。矿洞独特的恒温恒湿环境被外地的白酒生产商相中,于是利用废弃矿洞建起了华中地区最大的洞藏白酒基地。目前,该村可利用的矿洞带约52公里,已经开发利用了近20公里。全部开发利用后,将形成集无公害食用菌和蔬菜种植加工、洞藏酒系列主题景区、文化休闲娱乐业态于一体的三产融合群。

2024年,尧治河村工农业总产值45亿元,实现利税4.5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万元,村集体纯收入达到4.2亿元。该村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中国十大幸福村庄、全国十佳小康村、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等。

西畴县:石山披绿 荒岭生“金”

兴街镇三光村,一度因“山上树木被砍光、山腰肥土流光、村里媳妇跑光”而得名,三光片区曾是全国石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通过石漠化治理,这里不仅山清水秀,还发展起了猕猴桃产业,建成以种植有机猕猴桃为主的5000余亩高原特色水果综合基地。每年为当地群众带来土地租金298万元、务工工资近400万元,以及集体经济分红120万余元。生态环境的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村民们也纷纷开办农家乐、民宿,吃上了“生态饭”。三光片区在完成生态修复和基础设施建设后,还打造了西畴国家石漠公园,如今已发展成为集采摘体验、民族文化展示、教育实践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

从嶙峋乱石到层层台地,三光片区是西畴县石漠化综合治理的一个缩影。在石漠化综合治理取得有效成果的基础上,西畴县全面实施“生态+”战略,成功申报并推进“云药之乡”建设,发展林木、林果、林花、林药、林禽、林菌、林游、林草“八林经济”。建成生态稻虾、南美白对虾养殖示范基地2个,食用菌、菌根苗产业示范基地2个,金线莲种植示范基地(示范村)4个;龙正村巴西菇种植基地荣获全国首家菇类有机转换认证,小规模鱼虾养殖收集、高原地区沼虾越冬养殖供暖装置荣获国家知识产权新型专利。同时,香坪山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建成云南首家康养实训基地;八角墅森林酒店、云涯里露营地、东升溪畔露营地等投入运营,自行车赛事、女子太阳节等文化活动成效显著,“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康养西畴”品牌效应持续提升。

2024年,西畴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9亿元。县域生态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在全省前列,“四干治污”模式列入生态环境部典型案例,《“六子登科”降“石魔”实现乡村绿色发展——云南省西畴县生态扶贫案例》荣获“第五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减贫案例。

村民采摘猕猴桃。

【记者陈明凯 摄】

永续之路: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谋划

尧治河村:文化铸魂  “一村十馆”的未来担当

“昨天靠精神、今天靠发展、明天靠文化”,这句话是尧治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孙开林的“深切感悟”,它直观明了地诠释了尧治河村的崛起与蜕变。

1988年,尧治河村梨花山戴家湾矿区的一声炮响,正式宣告尧治河人从此告别了“吃救济粮、穿破衣裳”的穷日子。但十余年间,村里的沟沟壑壑就聚集起了数十万方的废石、废渣。

在“两山”理念的启发和感召下,该村党委不仅十分注重村民的习惯养成,也特别重视在矿山、矿洞的生态修复中,将山水资源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

2013年以来,该村先后投入5亿余元修复矿山、建设景点及配套设施。经过十余年不懈努力,该村先后建起了中国磷矿博物馆和尧治河农耕文化博物馆、水电博物馆、崖柏艺术博物馆、胶片电影印象馆、创业馆、村史馆、党史馆,以及毛主席像章纪念馆、尧文化体验馆。“一村十馆”的文化工程,不仅保护和弘扬了文化遗产,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还有力推动了文旅融合与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如今,在尧治河村蜿蜒陡峭的旅游公路上行走,但凡开阔平坦的地方,就建有博物馆或与文化传承相关的展示馆、休闲广场,实现“矿区变景区、山区变景区、居民区变景区”的传奇蝶变,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样板。全村拥有3个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10个文化博物馆、4大谷26峡等70多处景观。2024年,旅游等第三产业产值已占尧治河村生产总值的30%。目前,尧治河村正以“打造世界级尧文化体验目的地”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目标,推动农文旅康养学深度融合。

西畴县:以绿生“金”  生态高颜值赋能发展高质量

从石漠化治理改变生存条件,到发展生态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六子登科”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具象体现,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注脚。2025年,西畴县将进一步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加强水环境治理,抓实土壤污染管控,规范矿山防治秩序,以生态高颜值赋能发展高质量。

加快推进生态产业化。从严从实抓好中央和省、州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三区三线”划定成果,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化治理。坚持“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发展思路,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新能源电池等绿色生态产业,建设一批引领性、标杆性生态价值转化项目。坚持扩绿、兴绿、护绿、享绿并举,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庭院经济、路旁经济,积极发展“绿美+”经济。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紧盯“蓝图美、环境美、生活美、人文美、和谐美”目标,深化美丽集镇建设,发展镇域经济,做特做强“一乡镇一产业”。持续开展“一人十树、一村万树”行动,量力而行打造节点公园、口袋公园,扮美增绿街道公路、街区社区、村庄学校、河湖水库、景区园区。

做优做精特色农业。巩固提升烤烟、甘蔗、辣椒、三七等传统产业,大力培育乌骨鸡、金线莲、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做火做热康旅产业。积极争创中国天气气候景观地理标识,以“景区提档”带动旅游升级、以“环境打造”助力旅游提质、以“品牌活动”助推文旅升温,释放文化的魅力、激发旅游的活力、增强体育的张力。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用好用活文化遗产,做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彝族花倮葫芦笙舞、壮族童谣等为题材,创作一批反映时代之变、西畴之进、人民之呼的文艺精品。深入推进非遗工坊建设,继续举办女子太阳节等民族文化活动,打造花山节等民族民俗节庆品牌,开展文化进乡村惠民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西畴国家石漠公园。【熊平祥 摄】

(尧治河村图片由襄阳融媒体中心提供。记者:骆丽 杨白苹 张钦威)

(编辑:郭韦 美编:冯明兰 二审:谢思思 终审:徐昌建)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