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马关八寨芦差塘村:从“靠天吃饭”到“点土成金”
发布时间:2025-04-10 16:50:03
明媚春光下,文山州马关县八寨镇芦差塘村的三七种植基地里,村民们正忙碌而有序地劳作着。一垄垄三七在黑色遮阳网下茁壮成长,嫩绿的叶片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这个村庄因三七产业而发生的巨变。
芦差塘村地处山区,海拔1700米,年平均气温16℃,年降水量1550毫米,气候温润,土壤肥沃,是三七生长的绝佳之地。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芦差塘村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三七种植产业,让小小的三七成为村民们致富的“金疙瘩”。
“以前我们主要种玉米、小麦这些传统作物,一年忙到头,收入却很微薄。”村民李明福回忆起过去的日子,感慨万分,“后来村里号召种三七,一开始大家心里都没底,毕竟这是个新事物。”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村党组织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引入种植能手与大户,党员干部带头试种。党员致富能手周忠福第一个站了出来,“我是党员,我先试,如果成功了,大家再跟着干!”经过精心照料,他试种的三七喜获丰收,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村民们的积极性被彻底调动起来。
为了提升村民的种植技术,村里依托中药材示范基地,积极与科研团队、农业专家合作。专家们定期来到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与指导。从三七的选种、育苗,到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每一个环节都进行细致讲解与示范。村民孙维昌说:“以前种三七,全凭自己摸索,病虫害一来就束手无策。现在有专家指导,心里踏实多了,产量和品质都提高了不少。”如今,村里已经培养了160余名种植能手,举办了28场次技术培训,培训群众3200余人次,科学种植的理念深入人心。
在销售环节,村党组织同样积极作为。他们采取“党组织+大户+联系人”方式,主动与市场和三七收购大户对接,签订订购销售合同,实行统一订购、统一销售。村民们再也不用担心销售难题,可以一门心思地种好三七。“以前自己找销路,价格不稳定,还经常被压价。现在好了,有村里帮忙,价格合理,销售不愁。”村民周成翠笑着说。
如今,三七产业给芦差塘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的道路宽敞平坦,一幢幢崭新的楼房拔地而起,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不仅如此,三七产业还辐射带动了周边地区,形成了6400余亩的中药材产业示范带。采取“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方式,年均销售额达1亿余元,每年提供12万个用工岗位,助力群众务工增收1200余万元 。
“未来,我们将围绕三七产业,进一步引进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品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让三七产业这台强劲的‘引擎’,带领村民驶向更加美好的新生活!”村党总支书记王春道满怀信心地表示。
从曾经的贫困山村,到如今的富裕之乡,芦差塘村在三七产业的带动下,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成为新时代乡村发展的生动典范。
(记者:何鹏 通讯员:盘得胜)
(编辑:刘虹 美编:冯鹤 二审:谢思思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