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彝族弦子舞之乡——黑鱼洞
发布时间:2025-04-11 10:43:59
黑鱼洞村隶属于砚山县维摩彝族乡幕菲勒村委会,距乡政府所在地炭房社区5千米,距砚山县城33千米,辖区面积5.27平方千米,海拔 1630米,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年平均气温15.9°C~16.4°C,年降雨量960~1100毫米,适宜种植辣椒、烤烟、花生、玉米、三七、云南红梨、红蜜桃等经济作物。全村有251户1202人,是一个彝族阿细支系村寨。
图为黑鱼洞村貌
黑鱼洞村历史悠久,据《砚山彝族志》记载,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砚山彝族源于砚山县平远镇莲花塘。彝族有着3600年的历史,黑鱼洞村沉淀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尤其是跳弦子舞的习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当地素有“弹弦子说情,跳弦舞欢庆”的习俗。这里不但环境优美,而且民族文化富集,地域风情浓郁,有彝族火把节、草马节等传统节日,有祭龙、抹花脸祭祀习俗,神秘的“黑鱼传说”,有三尊村民图腾“虎”雕及被称为“镇水保粮”的守护神奎角等,黑鱼洞村民族文化保留着浓郁的民族风情。黑鱼洞村的彝族弦子舞、弦子制作工艺、彝族刺绣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彝族祭祀舞蹈“顶灯跳弦”列入文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全面传承和保护阿细文化,村里建有彝族文化传承馆1座,用于展示民间音乐、舞蹈、传统工艺、服饰、饮食及非物质文化项目、习俗、文字等,成立了弦子制作、弦子弹奏,弦子舞、彝族刺绣、民俗文化、彝族阿细语言文字、阿细山歌等7个项目传承小组。
2013年被列为云南省第四批“土风计划”创建示范点;2015年被评为上海援建新纲要示范村;2018年被评为文山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村;2019年被评为文山州最美民族村、州级美丽村庄、云南省卫生村、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20年被评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如今走进黑鱼洞村,扑面而来的是凉爽的山风,清新的空气。小村依山傍水,群山环绕,寨子四周树木茂盛葱茏,浓荫匝地半角标点,应改为全角,有参天麻栗树、古油松、大青树等。在村头美丽清澈的小坝塘旁,几个钓鱼爱好者悠闲自在地垂钓,白鹭欢乐戏水,宽敞的水泥路通向各家各户,路旁盛开着多彩的波斯菊、金黄的万寿菊,村中不时传来铮铮弦子声,一派松柏叠翠、山水人家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让人赏心悦目。
图为黑鱼洞水库风光
黑鱼洞的村名源于村里一个产有黑鱼的龙潭,每逢变天,龙潭水就会变色,之后会有成群的黑鱼争相涌出。村里关于黑鱼的传说一直不绝于耳,相传在这里刚刚开始形成村落的时候,有一年春节,村中有位村民到龙潭挑水时,看到龙潭里有一条大黑鱼,从那年起,这位见过黑鱼的村民家庄稼年年大丰收,家族人丁兴旺,他本人更是长命百岁。从那以后,村民就把黑鱼当作吉祥物,每到大年初一那天,大家清早就拿着香火、纸钱、挑着桶到龙潭“抢新水”,祈愿能看到黑鱼,祈求新的一年能够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家人健康平安。直到现在,黑鱼洞村都还沿袭着春节“抢新水”的习俗。
在彝族的传统观念中,日月星辰、天地万物都是由一棵“梭罗树”衍生而成的。“树”化生了万物,也哺育了万物,因而十分崇拜“树”。“豪么哒细”(龙树)是彝寨的重要标志,“迷奔笃姆”(龙山)是全村人共同的敬畏和崇拜,也是彝族人的善念之源,他们相信天地万物有灵,信奉山石树木有魂,对树木崇拜中蕴含着敬重自然、趋吉求安、崇德尚美、敬祖追远等多元文化意涵,正因有这样一份质朴的自然观,黑鱼洞村民在传统农作中维护了自然的多样性,才有了今天黑鱼洞彝寨的参天古木和满坡葱茏,成就了黑鱼洞彝寨的青山绿水。如今黑鱼洞村仍保有公益林7170亩,封山育林2000余亩,退耕还林发展经济林果近4000亩,退耕建坝形成湿地生态区近500亩。一幢幢小楼依山傍水,几抹红砖蓝瓦,四周重嶂叠翠,万亩青山绿水,波光潋滟的小湖,这就是黑鱼洞村民在营造幸福中创造的别样的美。
图为欢度火把节
传说有一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有一恶魔从天上撒下无数害虫,专吃百姓辛苦栽种的庄稼。危急之中,男女老少昼夜不停打着火把去烧害虫,害虫被消灭。后来每到这一天,彝族人都要点燃火把到房前屋后、田间地边、果树林间绕圈,意在驱邪除害、让人畜安康五谷丰登,日久成俗,形成今天的火把节。火把节是黑鱼洞村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过火把节时,他们都会邀约周边彝族村寨的亲戚朋友相聚、畅饮、欢歌、跳弦子,一起欢庆。火把节为2天,通常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二十五日,第一天为“祭庄稼神”,第二天或三天晚上各户“插青枝”。每年的火把节,黑鱼洞的彝家人都要举办隆重的长街宴,近百米长的长街宴宴席,摆满了凉拌肉片、红鸡蛋、红烧肉、花米饭、大锅牛汤锅、凉卷粉、凉鸡,每一样都色香味俱全,展示着他们的“拿手菜”,喜迎八方宾客。节日期间,各家门前竖起小火把,入夜点燃,同时手持小型火把绕行田间、住宅一周,将火把插于田间地角。又以干松木和松明子扎成大火把竖立寨中,燃起熊熊篝火,大家在周围弹唱、跳舞,彻夜不息。黑鱼洞的“火把节”活动,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坚守,更是一种对乡风文明的坚守,通过火把节逐渐搭建起黑鱼洞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这项节日活动逐步成为黑鱼洞村最具魅力的文化符号。
黑鱼洞素有“弦子舞之乡”的美誉。当地村民喜欢跳弦子,有“弹弦子说情,跳弦舞欢庆”的习俗,流传着“阿哥的弦子响,阿妹的脚底痒”“跳得太阳落山坡,跳得黄灰做得药”的顺口溜,可见他们对弦子的热爱。所以,不论是劳动间隙还是年节婚丧,他们或是用弦声寻求爱慕诉说衷肠,或是用弦声讲述故事表达追思,表达对未来的向往。
劳动时节,累了,阿哥会弹起弦子,周边的人听到铮铮弦声,会放下手中的活计,在田间地头就跳起来,通过劳逸结合,适当放松,让他们干活时会觉得有使不完的劲。夜晚,吃过饭,一人弹起弦子,人们便会三三两两汇聚,在广场、在房前屋后、村头村尾,只要是地势稍微平坦的地方,三五成群,或两步或三步或四步,酣畅淋漓地跳起来。年轻人边跳边诉说爱恋,如果相互产生爱慕,便会眉目传情,越跳越起劲,并在快意的弦声中,你侬我侬,两个人便会因弦结缘,因弦酿造生活的甘甜。而其他人则边跳边唠唠家常。
图为彝族山歌对唱
逢年过节,全村老老少少聚在一起,打火把,跳弦步,铮铮弦子声、火把打碰声、弦步声和欢笑声,使寨子一片欢腾。黑鱼洞村弦子舞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步伐多样,包括2步弦、3步弦、4步弦、跑步弦、抖抖弦等。其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可二人跳三人跳四人跳,少则十余人,多则成百上千人。黑鱼洞村村民都擅长跳弦子舞,而且还能跳高难度的顶灯跳弦,因此他们带着彝族弦子舞多次参加各种文艺比赛并屡屡获奖。1983年黑鱼洞弦子舞创编成《草马节》参加云南省首届农民文艺调演,荣获一等奖。1993年,将黑鱼洞弦子舞改编成《月照月寨》参加省、州、县的多次演出,得到各界人士的好评。彝族弦子舞于2009年被列为云南省第3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2012年在第3届中国(福保)乡村文化艺术节展演中《弦子舞》获得银奖。黑鱼洞的舞者,都是村里的村民,因为喜爱,也因为世代传承,骨子里、血液里流淌着弦子舞蹈的韵律,从小身在其中,耳濡目染,都成了跳弦子的高手、传承弦子的艺人。
图为弦子舞表演
顶灯跳弦。黑鱼洞的弦子舞,民族性、观赏性极强,其中“顶灯跳弦”是黑鱼洞独有的舞蹈。彝族崇信多神,认为人死后仍可在阴间生活,为了能让死者在阴间的生活光明、幸福,送葬过程中人们便以“灯弦”为死者送行,走在队列最前端的人点灯为逝者照明,表达彝族对火的崇拜。20世纪80年代初,经砚山县文艺工作者在彝族传统艺术祭祀舞蹈的基础上改编,融入了杂技的技巧,使“顶灯跳弦”成为黑鱼洞彝族弦子舞传统节目中的代表作。
图为顶灯跳弦
“顶灯跳弦”是高难度的舞蹈,也可以说是融杂技与弦子舞为一体的节目。一般是两男四女或两男六女表演,有时候也会成为集体群舞。男舞者手持三弦边弹边跳,头顶一盏香油灯(现在改为顶一个碗,碗里点燃象征吉祥的红烛)。女舞者头顶着碗,双手分别持一碗,随着琴弦声与男舞者合拍同舞。“顶灯跳弦”的音乐比较单一,只有固定的两种,分别是舞蹈队形变化的音乐和舞蹈技巧造型的音乐,很有彝族的特色,舞者们踩着旋律,分别往前后左右 4个方向跺脚、搓脚、舞琴,舞步分为一步弦、二步弦、三步弦。“顶灯跳弦”的亮点在于一些比较亮眼的传统绝技,比如“下腰衔灯”“滚灯”“额头转灯”、三人托举“旋灯”“站肩舞灯”等,女舞者站在男舞者肩上完成的各种动作造型,队形、造型多变化,而又富有节奏,其间,灯碗顶在头顶上犹如用胶水牢牢粘住一般不会掉下来。“顶灯跳弦”的传承,主要是从小耳濡目染,再加上父辈言传身教,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了下来。
【来源:《钟秀文山—名村—壹》(中共文山州委党史研究室)】
(编辑:刘虹 美编:冯鹤 二审:谢思思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