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边疆旅居经济智慧:从“三七之都”到“康养天堂”
发布时间:2025-03-20 16:53:03
当越来越多的游客在广南六郎城村的森林步道上深呼吸,当越来越多的外地居民成为普者黑村的“新村民”,当全国各地的艺术家纷至沓来在文山挥毫泼墨、体验创作,一个关于边疆地区发展的新故事正在云南文山生动书写。“让更多人来文山、游文山、留文山”愿景,正在通过独具特色的康养旅居模式变为现实。
资源禀赋的创造性转化:从“三七之都”到康养IP
文山的转型始于对自身资源禀赋的深刻认知与创造性转化。作为“世界三七之都”,文山没有止步于传统中药材种植,而是敏锐捕捉到《哪吒2》电影引发的三七热议,迅速开展品牌文旅推广活动。这种将产业优势转化为文化符号的敏锐意识,体现了边疆地区发展思维的质变。更为关键的是,文山将海拔相对高、纬度相对低、降雨相对多这一地理特征,从农业生产条件重新定义为康养旅居的竞争优势,完成了资源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六郎城村每立方米5000个以上的负氧离子含量、82%的森林覆盖率,不再是简单的生态数据,而成为“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的核心卖点,正是边疆地区突破“资源优势陷阱”的资源价值重构过程。
产业链重构:从单一观光到旅居生态系统的构建
传统边疆旅游往往陷入“门票经济”的窠臼,而文山的创新在于构建了完整的旅居生态系统。在六郎城村玩的不再是孤立的景点,而是集“石斛观光+中医诊疗+民宿体验+养生餐饮”于一体的复合型业态。文山州重点打造的17个旅居村示范点,通过领薪金、分股金、挣现金、获奖金、收租金“五金增收”模式,将村民、村集体与企业利益紧密联结,形成了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机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山将民族医药等特色资源深度融入旅居产品,郑保医院的“黄帝九针”、苗心康的医药秘方,从地方性知识转变为高附加值的康养服务,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经济价值转化。
边疆区位再定义:从发展末梢到跨区域联动的节点
文山通过主动融入“云贵五城”区域文化旅游联盟,与安徽金寨县、广西阳朔县开展区域合作,文山正在从地理边缘转变为跨区域联动的关键节点。麻栗坡县的中越跨境骑行、马关县的国门街活动,更是将边境线从发展障碍转化为特色资源。这种“边缘变前沿”的区位重构思维,实现了差异化的发展——从文山市的中医药康养集群到富宁县的坡芽文化体验,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形成了内部协同的旅居经济网络。
主客共享:旅居经济的社会融合效应
文山模式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其创造的主客共享机制。当外地游客成为“新村民”,当闲置农房变为旅居设施,产生的不仅是经济效益,更是一种新型的社会融合。砚山县吸引外地退休人群旅居、西畴县打造“艺术家第二居所”等创新,实质上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生动体现,是边疆地区人口结构、社会关系的良性变革。这种变革使乡村振兴不再是被动的外部输血,而是内生的价值创造过程。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文山“康养旅居”模式的深远意义逐渐清晰:它不仅是旅游业转型升级,更代表了一种边疆地区融入现代经济体系的新路径。这条路径的核心,在于将边疆的生态、文化、区位等特质,通过创新思维和系统设计,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产品。随着“旅居云南”文山样板的持续深化,一个更具启示性的命题呼之欲出: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边疆不再是被动接受辐射的末端,而可能成为特色价值输出的新前沿。文山的实践证明,只要找准定位、创新模式,边疆地区完全可以实现从“跟跑”到“特色领跑”的跨越式发展。
(李健)
(编辑:郭韦 美编:冯明兰 二审:谢思思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