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低空经济:边疆振兴的“第三极”革命
发布时间:2025-04-15 10:04:21
2025年4月,文山市低空经济展厅的揭幕仪式,犹如一颗投入云南红土地的种子,激荡起边疆发展的层层涟漪。当江苏数字鹰的无人机盘旋在盘龙体育馆上空时,这座西南边陲城市正在用螺旋桨的轰鸣声,叩击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维度。这场始于技术引进的产业变革,实则折射出在乡村振兴与边疆治理的双重语境下,低空经济正在成为撬动区域发展的战略支点。
低空经济:县域突围的战略密钥
在“双循环”格局加速成型的今天,文山市的选择绝非偶然。国家空域管理改革的深化,使3000米以下空域逐步开放,造就了万亿级市场蓝海。文山没有简单复制东部地区“无人机产业园+应用场景”的常规路径,而是将低空经济深度融入“边疆治理现代化”的战略框架。这种战略定位具有双重突破性,一是突破传统产业梯度转移的思维定式。文山引入江苏数字鹰并非单纯承接产业转移,而是通过高原型无人机研发、跨境物流体系建设等创新,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建立比较优势;其二是突破边疆地区被动防守的发展惯性。通过构建“平战结合”的立体化支援体系,无人机不仅用于三七种植、农业生产的农药喷洒,更成为边境巡检、应急处突的“空中卫士”,实现经济发展与边疆安全的动态平衡。从高原特色农产品48小时通达全国的物流网络,到30分钟内完成山火预警的“空天哨兵”系统,文山在数字经济时代,完全通过技术赋能在产业链重构中占据主动。这种主动不是对既有产业格局的追赶,而是通过创造新场景、新需求来定义新规则。
产业下沉:技术民主化的边疆实践
文山低空经济发展中最具革命性的,是其开创的“技术下沉”新模式。当东部城市还在探讨无人机配送咖啡的商业前景时,文山已在村寨间布设三级无人机综合服务站。这种将前沿技术直接注入县域经济毛细血管的做法,实质是技术民主化进程的深化。在薄竹镇,无人机植保使三七种植成本下降40%;在麻栗坡,香蕉收割运输省时省力,空中物流网络让边民首次实现“上午采摘,下午发货”;更值得关注的是“飞手”培训计划——这些从田间地头走出的技术民兵,既能在农忙时操作无人机播种施肥,又能在应急时参与抢险救灾。这种“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传统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壁垒。这种技术下沉的本质,是重构边疆地区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当无人机成为“会飞的农具”,当空中走廊替代盘山公路,当边民变身为技术工人,传统城乡二元结构正在被三维空间的生产力解放所瓦解。文山的实践证明,乡村振兴不仅需要资金和政策的倾斜,更需要通过技术平权重塑发展范式。
边疆治理:空天时代的守土新局
在长达438公里的边境线上,文山的探索具有特殊战略价值。“军民融合物资投送系统”的建立,使无人机成为移动的界碑;“数字边防线”的构建,让30分钟应急响应成为可能。这种将经济发展嵌入边疆治理的智慧,开创了强边固防的新维度。但更深层的变革发生在治理逻辑层面。传统边疆治理往往强调物理空间的管控,而文山通过低空经济实现了三重升级:从平面防御到立体防控,从被动应对到智能预警,从人力密集型到技术赋能型。当无人机巡逻队与边民护村队形成空地协同,当应急指挥中心能实时调动方圆50公里的空中力量,边疆治理正在进入“智能涌现”的新阶段。这种变革对边疆社会产生着微妙而深远的影响。在勐硐乡,参与无人机边境巡检的民兵月增收2000元;在者阴山,无人机快递站成为新的社群中心。经济收益与守土责任的结合,正在重塑边民的国家认同。这种“发展型治理”模式,为边疆地区提供了可持续的安全保障机制。
站在历史维度审视,文山的探索不只是一个产业崛起的故事。当无人机的航迹划过北回归线,它勾勒出的是边疆地区从地理末梢向开放前沿的蜕变轨迹。这种蜕变既需要螺旋桨激荡的气流,更需要制度创新的勇气、技术赋能的智慧、以人为本的初心。低空经济的发展,终将回答一个根本性问题:在数字经济时代,边疆如何不再意味着边缘,而成为新文明形态的生长点?文山的天空,正书写着这个时代的答案。
(胡润)
(编辑:周秋 美编:张振飞 二审:侯佑琴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