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木垢村的甘蔗甜了谁?
发布时间:2025-04-17 16:16:15
在云南富宁县的大山里,木垢村的故事像甘蔗一样嚼出了甜味儿。谁能想到,这个曾经连年轻人都留不住的穷山沟,现在靠着种甘蔗,硬是让村民在家门口把钱挣了,村里还盖起了冷库、用上了无人机。黄国永以前在外打工,一年到头见不着孩子,现在守着甘蔗地,一个月能拿三千多元,还能天天回家吃上热乎饭。这背后,可不只是换个庄稼那么简单,里头藏着乡村振兴的大学问。
地还是那块地,咋就“活”了?
木垢村过去最愁的就是地——东一块西一块的撂荒地,种啥都赚不到钱。村干部想了个招儿:把零散的地“拼”成大片,租给大户和企业种甘蔗。这事儿听着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村里搞的“代耕代管”挺聪明,地还是村民的,但交给别人种,租金照拿,年底还能分村里的集体收入。这么一来,村民不担心“丢了地”,企业也敢放心投入。现在千把亩地连成片,种甘蔗成本降了三成,糖分还高了,连甘蔗叶子都成了喂牛羊的饲料。这就好比把散落的珠子串成了项链,值钱多了。
党员带头,大家为啥就愿意跟着干?
杨国祥这些党员种植大户,现在成了村里的“香饽饽”。他们可不是光喊口号,是真卷起裤腿下地干。新品种不敢种?党员先试;无人机不会用?党员先学。脱贫户黄国永说得好:“看见老杨种甘蔗盖了新房,咱才敢跟着干。”这些党员就像活教材,把专家的话翻译成土话,手把手教施肥、防病。更暖心的是,基地招工先紧着困难户,村里老人也能去砍甘蔗挣零花钱。这种“党员带着群众跑”的路子,比发补贴实在多了。
无人机打药,老把式服不服?
去年还在弯腰洒农药的老陆,今年已经能遥控无人机了。“这家伙厉害,十几分钟干完以前一天的活儿,药还洒得匀。”机械装车、数据选种这些新鲜玩意儿,刚开始老乡直摇头,现在都真香了。技术来了不是抢饭碗,而是让种地变轻松了。年轻人操作无人机拿工资,老人打包甘蔗也能挣钱,各凭本事吃饭。木垢村证明,农业现代化不是要把农民赶出土地,而是让他们换个更体面的方式当“新农人”。
赚钱了,钱咋分才公平?
村里账本写得明明白白:土地租金、打工工资直接揣兜里;集体挣的钱修路、通自来水;贫困户优先安排活计。这种“先顾肚子再修路,困难群众不掉队”的分钱法,让大伙儿心里踏实。最让人感慨的是,村里留守妇女现在腰杆挺直了——自己挣的钱,说话都硬气。79岁的王大爷把地租出去,每年稳稳收钱,再不用看儿子脸色要生活费。共同富裕不是大家拿一样多,而是每个人都有机会。
乡村振兴,木垢村的实践给了样。
不用都去学城里搞产业园,把自家的地整明白也能翻身。党员别光开会,得带头蹚路子;技术别摆花架子,得让老乡用得上;分钱不能和稀泥,得让出力的人尝到甜头。现在木垢村的甘蔗都卖到东盟了,边境小村和世界接上了头。这事儿告诉我们,乡村振兴没有标准答案,能让自己土地生金、让老少爷们过上好日子的,就是好路子。不过,木垢村的好日子也不是高枕无忧。国际糖价说跌就跌,去年就吃过亏;甘蔗种久了地会“累”,得想办法轮作;无人机、好品种全靠外面,哪天人家不给了咋整?村干部心里门儿清:得搞甘蔗深加工,摸索种点别的作物,培养自己的技术员。乡村振兴不能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得趁着甘蔗红火的时候,多找几条出路。木垢村的故事还在继续,它提醒着我们:乡村振兴不是等来的,是庄稼人用汗水和智慧,一寸寸从土地里刨出来的。
(胡润)
(编辑:周秋 美编:陆军 二审:侯佑琴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