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壮乡糯香飘万里,传统美食解锁文旅新“食”力
发布时间:2025-04-22 10:55:48
祭竜节、三月三、陇端节……在文山,各种民族特色节日如同一簇簇绚烂的烟火,点燃了各地文旅消费的热情,也让传承千年的壮族糯食文化绽放出全新光彩。捆绑、花米饭、火草粑、糍粑……这些饱含着吉祥寓意的传统美食,就像时光的使者,穿梭在每一个欢庆的节日里,宛如一条条坚韧的纽带,紧密地连接着历史与现代、文化与经济。
五彩糯香中的文化密语
美食是文化的鲜活载体,是了解一个地方风土人情的最佳窗口。从街头小吃摊到高端餐厅,每一种食物都承载着当地的历史、风俗和人们的生活智慧。在壮族地区,糯食文化不仅是节日的象征,更是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寄托与向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在马关县每年举办的“锦壮红饭节”,以花米饭为桥梁,巧妙融合了当地的饮食文化、非遗文化、文化创意等元素,打造出一场精彩纷呈的民族文化盛宴。在这里,人们可以深入了解马关壮族的饮食文化,感受特色美食带来的惊喜与感动。壮族同胞用五彩斑斓的花米饭当作“画笔”,创作出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中华民族一家亲等富有当地特色的精美图案,既寄托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让游客领略到马关的独特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为马关乡村旅游发展注入新活力。
传统美食激活文旅经济新动能
在马关“三月三”民族文化节、丘北“三月三”祭竜节的活动现场,花米饭无疑是最亮眼的存在。前来参加马关“三月三”民族文化节的游客刘女士赞不绝口:“这花米饭看着就特别诱人,闻起来更是香气扑鼻,我得买点带回去给家人尝尝。”马关县壮学会副会长陆翠兰表示:“糯食现在可是民族节庆的标志性IP,有力带动了农特产品、民宿餐饮等产业链增收。”
糯食不仅传承了文化,还成了当地人的生计来源。居住在马关县城的壮家阿婆杨永英说:“我每天都做糯食在街上卖,过年做棕粑,二三月做火草粑,平时做花米饭,冬天冷就做糯米面粑。变着花样做,生意还挺好,能维持生活。”很多外出务工的壮家人,每逢壮家节日,会让家乡人寄花米饭、糯米粑粑等。无论走多远,那份故乡糯食的味道,始终是壮族同胞心底最温暖的牵挂。
丘北壮族花米饭传承人何琼鑫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成立了一家以生产经营糯米产品为主的企业,联合官寨乡和平寨乡的100多家农户建立了优质糯稻种植基地,打造壮家美食文化产品,并通过线上线下销售,产品畅销省内外市场,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和好评。这道美食已化作传统与现代的纽带,让壮乡的味觉记忆与商机香飘万里。
从舌尖到心间的文化传承
花米饭制作工序十分考究,其中选米、染色和蒸煮尤为关键,它的颜色来自天然植物,纯天然无添加。从木桶中舀起那团温热的糯米饭,只见米粒软糯清透,色泽鲜艳,扑鼻的糯香里还掺着丝丝药草清香,看到的不仅是祖先的智慧结晶,更是一口传承的味道,每一口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和神话的神秘,让人回味无穷。
近日,广南县特殊教育学校在庆祝“三月三”民族节时,组织师生亲手制作五色糯米饭。师生们沉浸式体验制作“五色糯米”的乐趣,真切感受到民族美食的魅力和劳动带来的收获。文山州壮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俊表示:“糯食传递着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堪称壮族稻作文明的‘活化石’,它不仅是日常饮食的重要部分,还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传承糯食文化,要坚守核心工艺,也需要文旅、教育等多部门共同努力。”
春日的壮乡,糯香与欢歌交织。古老制作技艺与新时代发展潮流相遇,这份穿越千年的“软糯甘甜”,正谱写着民族文化与经济共生共荣的新篇章。
【记者手记】从祭祀供桌走上文旅餐桌,壮族糯食的“出圈”历程启示我们:传统非遗的蓬勃活力,既源自对文化根脉的坚定守护,更得益于与时俱进的创新表达。让美食成为可触可感的乡愁寄托,或许正是打开乡村振兴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记者:沈广站)
(编辑:陶晶晶 美编:冯蕾 二审:郑泽娅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