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把青春融进祖国山河——观话剧《唯此青山》有感
发布时间:2025-04-27 16:44:37
“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进祖国山河,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我……”——《祖国不会忘记》歌词。
4月25日晚,月光如水,微风轻拂,位于文山城中心的文山州文化馆五子祠内,春花盛开,花香弥漫。在两棵结满金黄色枇杷的大树下,灯火璀璨,座无虚席。当晚,由文山州文化馆创作演出的话剧《唯此青山》在这里进行首场公演,接下来将进行为期五天的演出。
该剧采用现今戏剧领域流行的庭院沉浸式演出,将五子祠古老的建筑和绿植环境用作舞台,后面雕花门的开合作为背景,让整个戏剧表演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观众可以近距离置身于剧情之中,体验到虚拟与现实的叠加,形成独特的观演体验,增强沉浸感。
文山五子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原为明教化长官的先师庙,清光绪十六年改为五子祠,祠内庄严肃穆、古树参天,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雕梁画栋,保留清代四合院建筑格局,当晚的场景演出就在祠内的正殿,可容纳百余名观众。
话剧《唯此青山》的编剧岳超是我州戏剧界的专家,正宗的戏剧科班出身,现年47岁的他2002年就读于云南艺术学院戏剧文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文山州歌舞团,后调到州文化局艺研室从事戏剧创作,作品有《油菜花开》《悠悠壮乡情》(富宁壮剧团演出)、《守边情缘割不断》(曲艺)等,其创作的小品《别无退路》参加全国公安系统相声小品大赛获二等奖、优秀编剧奖;2016年调任文山州文化馆馆长后,依然笔耕不辍,所创作的戏剧、小品等多次获得州、省、国家级奖项。
谈到创作话剧《唯此青山》的初衷,他激动地说,和那些90后00后聊起过去大家耳熟能详的《十五的月亮》《血染的风采》《望星空》《小草》等歌曲时,他们居然一脸懵,说没有听过,他感觉很痛心!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我们不能忘记所走过的路,不能忘记为保家卫国流血牺牲、奉献青春生命的共和国英雄,强大的国家不会丢弃过去的历史,屹立的民族不会忘记自己的英雄!无数英魂,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没有关于英雄的共同记忆,就不会有民族的价值传承!
于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馆长岳超就组织构思创作,集思广益,选取了那个年代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歌曲:《十五的月亮》《血染的风采》《望星空》《热血颂》等组合成一个大合唱,在演唱的过程中穿插几个情景剧,后来又构想在一个地处边陲大山脚下的一个四合院中发生的几个小故事,重温那段牺牲与奉献的感人故事,经过几易其稿,最终创作出了话剧《唯此青山》。
据岳超介绍,话剧《唯此青山》在创作和排练过程中,得到了文山州文化和旅游局领导和云南省话剧院的大力支持,该院国家一级导演常浩应邀专程来到文山,在表演、导演等方面均给予了专业的艺术指导。
纵观《唯此青山》中的几个小故事,所表达的一个主题就是:英雄永远在我们心中——只要我们记得,你们就一直活着!
战争的炮火硝烟虽然已经远去,但英烈不能被遗忘,历史不能被掩埋,饮水思源,没有他们的流血牺牲,舍生忘死,就没有今天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没有关于英雄的共同记忆,就不会有民族的价值传承!
该剧以苗族妇女阿秀让大家品尝老山茶,碰上千里迢迢从内蒙古来到地处西南边陲的“老兵志愿服务站”,寻访父亲青春足迹的烈士儿子巴图,拉开序幕。
巴图从父亲的日记本里了解到,1984年4月,父亲和他的战友们曾在项家大院驻扎过,于是心心念念想到项家大院看一看,他先到麻栗坡烈士陵园祭奠完父亲后,便来到这里寻找当年的项大妈。话剧采用闪回的方式展开。
一个绿树掩映的农家院落,树丫上挂着那个年代的军用水壶,小院两旁晒着的军用床单、花床单在微风中轻轻摆荡……观众也跟着巴图来到这个80年代的小院内。
当年,一群身着六四军装,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兵哥哥来到边陲,驻扎在山脚下的老百姓家,而住在项大妈家的战士分别来自内蒙古、陕西,河南、新疆、四川等地,年龄最大的30岁,最小的刚满16岁。
剧中串联起了几个小故事——小内蒙布日古德上前线前写信给妻子,为腹中的胎儿取名;小战士和母亲的依依惜别;身为军人的夫妻上前线前的相见、陶有德与儿子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是有原型的——小战士告别母亲的场面,就是展现砚山籍烈士王建川向母亲表示要血染战旗的决心。
2015年1月21日,习近平在视察驻昆部队时,谈到了这支部队19岁的烈士王建川写给母亲的诗,称赞他“为了祖国不惜血染战旗”的军人血性。
剧中饰演小战士(王建川)的演员与母亲的对白感人至深:“……当巡逻的脚步送走除夕,妈妈,我送给你这本日记,孩儿一年的征尘、四季的足迹,全部忠实地记在这里……妈妈,请不要把孩儿惦记,不付出代价怎能得到胜利。战士的决心早已溶进枪膛里,为了祖国不惜血染战旗,再见吧妈妈,孩儿即使在九泉也千声万声呼喊您……”哽咽的声音让在场的观众泪目。
妈妈的话,更是让观众泪如雨下:“妈就是觉得你太年轻了,才19岁,妈都还没来得及给你娶个媳妇,让你成个家,生个娃,你要是就这么孤孤单单地走了,妈这心疼啊……”
剧中前来追寻父亲足迹的巴图,在父亲上战场时还没有出生呢。他爸爸小内蒙以独白的方式念了他写给家里的信:“阿丽娅,再过18天,孩子就该出生了,我也想好啦,如果是女孩就叫阿木尔,要是男孩,就叫巴图吧,让他像我一样,做个勇敢的男子汉!爸,阿妈,我们很快要上前线啦,你们放心,儿子保证不会给你们丢脸,不会给草原丢脸……”这一个个感人的场景,充分展示了人民子弟兵在祖国需要时挺身而出,不怕牺牲,保家卫国,勇敢无畏的决心。
剧中有一个场景深深触动我的心,同时也让我看到了演员的功力——陶有德(岳超饰)背着一个挎包、胸前还抱着一个,肩上挎着8个军用水壶,神情悲戚,步履蹒跚、跌跌撞撞地走过来,他背对着观众,那下垂的双肩,佝偻着的背影,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他内心的沉重,当他转过身时,我清楚地看到了他盈满眼眶的泪。
泪光中,只见他小心翼翼地将肩上的水壶一个个在台阶上认真摆好,然后又一个个捧起来深情擦拭、抚摸,嘴里喃喃地说,小四川、小河南、小上海、小新疆、小陕西,还有你,小内蒙……多好的孩子啊,大叔保证给你们收拾得干干净净、体体面面的,部队首长让我料理烈士们的身后事,每次把他们放在冰冷的石板上的时候,我这心里不知有多痛啊……他们都这么年轻。
大勇,我的好儿子,不要怕,爹给你洗干净……咱们干干净净再上路,儿呀,这子弹穿过你身体的时候,一定很疼吧,爹没能给你挡着。他把水壶紧紧抱在胸口,身体因痛苦而激烈颤抖……这一幕猛地刺中了心灵最柔软的地方,泪水顿时不受控制地奔涌而下……
《血染的风采》在耳畔响起:“也许我告别,将不再回来,你是否理解,你是否明白,也许我倒下,将不再起来,你是否还要永久地等待……”这歌声渲染了气氛,将剧情推向了高潮。
陶有德的原型是一个叫骆有德的支前民兵,在炮火连天的日子里,他每天和乡亲们冒着枪林弹雨前线部队运送物资,后来部队又安排他参与清洗烈士的遗体。
骆有德育有三子一女,长子骆加明1978年参军,不久边境战争爆发,骆加明奔赴前线,从此,他就再也没见过儿子。
一天,他在清洗烈士遗体时,发现有一个烈士很像自己的儿子骆加明,他颤抖着站起,一步一步缓缓走过去,定睛一看,果然就是自己的儿子骆加明!如同利刃穿过心脏,他当即昏了过去。醒来后,他不顾旁人劝阻,一定要亲手为儿子擦洗。他抱起儿子,轻轻放到清洗台上,边流泪边小心地擦拭儿子身上的血迹伤口……大儿子牺牲后,他又坚持把二儿子送上前线……
这一桩桩,一件件感天动地的英雄事迹,怎能忘记?正因为有了这些铮铮铁骨,不屈不挠的英雄前辈,才铸就了祖国的辉煌!正如馆长岳超所说,舞台太小,装不下我们对烈士的崇敬;青山依旧,英魂永存!
当晚演出的气氛很好,演员们都充满激情,用心在演,融入角色中;观众的心灵深受触动。一个当年的退伍老兵特地穿着六四军装来看演出,边看边抹着眼泪拍视频,他要把演出的视频发给战友;有的观众边看边用纸巾默默擦去流下的眼泪,都被剧中英雄们的家国情怀所感动,收到了很好的演出效果。
据了解,参加话剧《唯此青山》演出的近100人中,没有一个专业演员,州文化馆所有工作人员,包括财务人员都全部上阵,饰演不同的角色;有的身兼多职,既是演员,又负责灯光舞美、服装道具……如州文化馆馆长岳超,身先士卒,他不仅是编剧、导演,统管全盘,还在剧中饰演陶有德;副馆长杨波,担任舞台总监,又在剧中担任刘建军一角;副馆长李文聪在剧中饰演小内蒙布日古德,又负责音乐总监……
为了排练好这个剧,所有工作人员都是利用工作之余,每天晚上加班加点排练,大家在排练的过程中也深被解放军战士保家卫国,不惜流血牺牲的精神所打动,一个个乐于奉献,舍小家,顾大家,不辞辛苦、克服工作和家庭中的种种困难、倾心尽力,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演绎好自己的角色。
剧中根据情节的发展,先后演唱了6首歌《十五的月亮》《水母鸡》《为祖国而战》《血染的风采》《小草》《热血颂》,这些歌曲全部由文山州文化馆群芳合唱团的老同志们演唱,这些老同志中年龄最大的已有74岁,为了保证演出的效果,他们用心熟记歌词,分声部练习合唱,临近演出的这几个星期,几乎天天都要排练。每到排练时间,他们就安排好自己的家务事,全力以赴参加排练;每场演出,他们一站就是一个多小时,但他们毫无怨言,每次演出都精神饱满,用心演唱,为英雄而歌,为演出成功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国家强大,山河无恙,烟火寻常,这就是英勇献身祖国的英烈们如愿地眺望,纪念先烈,是为了更好地前行,走进历史,是为了走向未来。《唯此青山》的主旨就是想让我们在享受幸福安宁的同时,缅怀英雄,共同铭记英烈们的丰功伟绩,薪火相传,从英雄身上汲取前行的力量!
(唐丽萍)
(编辑:董飞 美编:陆军 二审:关韦伟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