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以艺术唤醒记忆 用情怀致敬英雄——《唯此青山》话剧创作背后的精神传承之路
发布时间:2025-05-01 10:12:02
在云南边陲的一座古朴小院里,过去与现在的时空在此交汇。由文山州文化馆倾力打造的话剧《唯此青山》,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将四十年前的军民情谊与英雄精神搬上舞台,试图唤醒年轻一代对一段特殊历史记忆的感知。这部以“记忆不灭,英雄永存”为内核的作品,自首演以来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共鸣,成为红色文化传承的一次创新实践。
“我们想让90后、00后知道,那些被传唱的《血染的风采》《小草》背后,是一代人的牺牲与信仰。”文山州文化馆馆长岳超(剧中饰演罗大叔)坦言,创作初衷源于对历史记忆断层的不安。团队最终选择以西南边陲一座军民共居的小院为切口:四十年前,这里是战士与乡亲共筑“鱼水情”的温情之地;四十年后,小院化作老兵志愿服务站,亲历者与英雄后代在此续写新的故事。通过小院跨越时空的对话,战争年代的青春热血与和平年代的追思缅怀被巧妙编织,形成“历史星河”般的叙事脉络。
为还原历史质感,创作团队多次赴老山主峰、烈士陵园采风,并邀请军事顾问参与指导。剧中每个故事均有原型,军用水壶、炮弹箱、旧床单等道具成为勾连时代的意象符号。“我们不渲染战争场面,而是聚焦人的情感。”岳超说。剧中母子分离的隔空对话、面向远方和亲人告别的18次磕头、夫妻分离时满含泪水的临别交代……无声传递着艰苦环境下的坚韧;而结尾处幕布落下、数百水壶悬挂的场景,则化作“英雄从未远去”的震撼隐喻。正如剧中点睛之笔——“只要我们还记得,他们就都活着”,创作团队以《寻梦环游记》式的生死哲思,将主题升华为对遗忘的抵抗。
“最大的挑战是让业余演员‘成为’角色。”岳超透露,全剧演职人员均来自州文化馆人员及馆办群芳合唱团团员,大家首次接触话剧。饰演寻亲者“巴图”的荀正福为贴近角色,反复研读史料、观看相关视频:“以前听过《小草》这首歌,但不知道源自哪里,当我站在老山主峰,才真正理解《小草》的平凡与伟大。”剧中饰演“小阿妹”的小演员洛静依才8岁,每天放学后她就赶来参加排练,在一场场排练中逐渐读懂“美好生活由鲜血换来”的深意。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平均每日排练5场,磨合台词、练习形体,甚至带哑嗓坚持排练。这种“以戏炼人”的过程,意外激发出团队的凝聚力,“人人都是导演、编剧”的创作氛围,恰是对老山精神的当代践行。
目前,《唯此青山》第一阶段5场公演已经结束,观众涵盖学生、老兵、教师等群体。现场观众谢跃俊观看后感慨:“我们每个人都要铭记历史,伟大的解放军战士,用生命捍卫祖国的尊严,为祖国而战。今天的幸福时代是解放军战士用美好的青春和热血换来的,我们应该懂得珍惜幸福,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遇到困难我们都应该积极向上。”演出所在地五子祠——这座四百年的文化古建,也因话剧的驻演焕发新生。文化馆计划以该剧为起点,将五子祠打造为融合红色文化、民族传统的“记忆容器”,通过沉浸式演出吸引公众走进历史现场。
据悉,主创团队将持续优化剧本与舞台表演,希望未来能走得更远。正如剧中那座小院,这方舞台将成为流动的纪念碑,在代际对话中传递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英雄或许会随岁月老去,但精神长青,正如南疆的苍翠群山。
(实习记者:陈才艳 实习生:杨庆玉)
(编辑:刘虹 美编:陆军 二审:谢思思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