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智”造烟田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05-12 10:29:47
在滇东南连绵起伏的喀斯特山地间,一场由机械化引领的产业变革正悄然重塑传统烤烟生产的新画卷,处处涌动着时代变革的鲜活气息。
智能“云棚”宛如洞察秋毫的科技慧眼,借助物联网技术编织起一张智慧网,对棚内温度、湿度进行实时观测与精准调控,为烟苗生长营造最适宜的“温床”;智能播种机在排列整齐的育苗基地精准作业,每个动作都能播撒下丰收的种子;田间地头,配备GPS定位系统的大型拖拉机在广袤烟田里来回驰骋,以“快节奏”的姿态完成起垄打塘作业,为烟苗生长规划出整齐有序的“家园”;移栽覆膜一体机沿着烟垄笔直前行,勾勒出一条条整齐的“科技线”。
农业现代化这条熠熠生辉的“金扁担”,挑起了文山烟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任,续写着产业腾飞、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天刚破晓,丘北县锦屏镇的红土地上笼罩着一层薄雾,湿润的空气滋养着烟苗,密纳村“90后”烟农杨树国站在烟田里,讲述今年烤烟生产春耕备耕情况,全得力于他新购置的大型拖拉机。
“突突突……”杨树国每天驾驶着自己新购置的大型拖拉机游刃有余地穿梭在连片的烟田里,不一会儿烟墒就理好了,这样的场景在锦屏镇的种烟地块中已成常态。“现在采用拖拉机整地、理墒、打塘,不仅效率高、价格实惠,还不再为找人理墒、打塘等问题操心了。”
如今田成片、路成网,一个个水窖像天上的星星,镶嵌在田间地头,曾经弯曲的田埂早已消失。春耕备耕阶段,锦屏镇6770亩烟田里,拖拉机的轰鸣与山雀啼鸣交织,奏响了独特的春耕交响曲。烟农们满怀热忱,趁着大好农时,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红土地上辛勤耕耘,用汗水与努力描绘着增收致富的新画卷。
“时代发展变化了,以前靠牛耕和人力种地,一天只能翻3亩,现在这台‘铁牛’一天就能耕20多亩!而且还配备了GPS卫星定位系统,理出来的烟墒平整规范。你们看看这烟墒合不合标准!”说话间,杨树国蹲下来指着饱满的烟墒介绍。放眼望去,烟田里用大型拖拉机整理出来的一条条烟墒面平沟匀。
“墒高35厘米,墒宽1.2米,完全达标!”锦屏烟站的生产技术员竖起大拇指说道。
在文山,像杨树国这样在备耕环节就实现全程机械化的烟农越来越多。作为北回归线上得天独厚的优质烟区,丘北县充分发挥当地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形优势,把农机农艺融合推广作为减工降本的重要抓手,通过科技创新持续推动烟叶产业转型升级。在整地、起垄、移栽等关键生产环节,各类新型农机具的普及使用不仅显著降低了烟农的劳动强度,更大幅提升了作业效率。
丘北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立足实际,以“减工降本、提质增效”为目标,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机械应用,将零散的“补丁田”整合成百亩连片的高标准“样板地”。不仅如此,还将机械化普及到烤烟其他重要生产环节,提升了作业质量和效率,极大地激发了烟农的种烟积极性,数字化转型正给传统农艺带来全新的改变,助力烤烟生产迈上新台阶。
从牛耕到“铁牛”的机械化耕作,从全靠人力到使用GPS定位理墒,现代化作业在这片红土地上勾勒出蓬勃气象,耕耘出烟农增收致富的产业新希望。
春耕以来,从精准送苗到标准化技术全覆盖,一场以科技为引领的现代农业实践在热土上生动上演。
走进马关县马白镇马夹冲育苗点,移栽期间,一盘盘青翠欲滴的烟苗从这里装车运到烟田。
“现在都是‘订单式’育苗,我们这个育苗点实现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配送,烟苗质量更稳。”育苗点负责人介绍,“送苗到田”服务尤其获烟农点赞。
在马关县马鞍山烟田里,烟农杨志友说:“以前要自己开车去拉苗,现在电话预约,育苗车直接开到地头,省时又省力。”为保障移栽黄金期用苗需求,合作社还组建了“送苗突击队”,根据移栽进度动态调度车辆,确保烟苗从出棚到移栽不超过24小时。
轻柔的微风悠悠拂过锦屏镇的辽阔田野,携来泥土质朴的香气,满是令人憧憬的希望味道。
走进锦屏镇育苗基地,举目望去,一排排苗棚整齐排列着,在落日的余晖照耀下,表面反射出细碎的光斑,好似一片银波荡漾的梦幻海洋,那便是孕育千万株烟苗的“生命摇篮”,映入眼帘的“云棚”设备显得十分亮眼。
锦屏烟站的生产技术员站在苗棚前介绍,手机随时可以查看“云棚”监测数据,里面清晰地展示着棚内实时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等关键数据,这些数据通过苗棚内的传感器,精准无误地传输汇聚于此。只要打开手机,通过远程监控摄像头随时可查看苗棚内烟苗的生长情况。
“多亏了这‘云棚’,现在育苗轻松多了。”锦屏镇姑租育苗基地负责人赵庭云看着“云棚”设备笑着感慨道。赵庭云回忆起以前育苗的时候,温度、湿度管理全凭多年积攒的经验,甚至有时候就是靠自己的感觉,现在装上了“云棚”这个新设备,烟苗的生长环境和生长状况等数据可实时监测,问题可及时处理。
来到一台智能播种机旁,赵庭云介绍,这台播种机也是农机农艺应用于烤烟育苗环节的典型,它能根据设定的参数,精准地将烟种播撒到育苗盘中,不仅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还保证了每粒种子的间距和深度一致,为烟苗的整齐生长奠定了基础。千万株烟苗承载着烟农们丰收的期望,从这里奔赴希望的田野,开启它们新的生命旅程。
在文山大地上,从“云棚”设备、智能播种机科技化育苗到精准化服务,再到100%的膜下小苗全程机械化移栽,真正实现了“商业化育苗+精准化送苗”,产业链服务直通“最后一公里”,这片“云烟”沃土正以科技为笔,以产业为墨,绘就出一幅“金叶生金”的现代农业新画卷。
初夏的文山,山野间升腾着蓬勃生机。从马关县的连片烟田到丘北县的机械化作业区,再到广南县的专业合作社服务现场,不久前,火热上演了一场与农时赛跑的烤烟生产“大会战”,传统农耕的汗水与现代农业的智慧交织,勾勒出一幅充满科技感的春耕画卷。
回忆起四月份的烟苗移栽场景,大家还历历在目。“天气预报显示4月下旬有雨,必须抢在25号前把烟苗全栽下去。”马关县马白镇烟田里,收购站负责人扯着沙哑的嗓子反复强调。田间地头,烟苗运送车辆穿梭不息,技术员蹲在地头指导技术,烟农们弯腰栽苗的动作整齐如流水线。
“一直都是从天亮干到天黑,但想着秋天能有好收成,浑身都是劲!”烟农罗大哥回想抢抓节令移栽烟苗时说,他新购置的卡丁车移栽机在今年的烟苗移栽时帮了大忙,它能沿着烟墒缓缓向前移动,嫩绿的烟苗就被精准植入土中。这样的场景在马关县5个种烟乡(镇)同步铺开。
四月下旬,广南县珠琳镇的烟田里,白泥塘行政村依叉黑村焦立录的烟田上演“机械化总动员”。今年他种植的烤烟从节水滴灌,到卡丁车移栽,再到机械化覆膜,全都实现了机械化。
“现在栽烟机器一用上,滴灌一拉,机器一响,用不了几天就能移栽结束。机械化耕种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收入,大家种烟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老焦说,过去种烟全靠人力,每到移栽季节,全家老小齐上阵,抬烟苗、栽烟、浇水、盖膜……一天下来腰酸背痛,但进度却很慢,遇上气温高的天气,人手不足的时候,来不及盖膜的烟苗还容易干死。“今年我家的烟苗移栽5天就完成了,每亩还省了两个人工。”老焦边说边掏出手机展示烟苗移栽的图片和视频。
支撑这场变革的,是益丰烤烟种植合作社的专业化服务。广南县珠琳镇益丰烤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苟保福说:“我们始终围绕‘减工降本、提质增效’的目标,充分整合资源,积极组建专业化机耕服务队。目前,合作社共组建大型机耕队伍5支,每支队伍均配备了打塘一体机、拖拉机、挖机等大型农机,并配备了无人机、移栽机、覆膜机、微耕机等实用农机,聚焦烟叶生产关键环节,为烟农提供更高效、专业的农机服务。”
珠琳烟站站长赵灿华介绍,近年来,全站机械化作业覆盖面积不断扩大,持续为鼓起烟农的“钱袋子”发力。烟站因地制宜提高机械作业适配度,开展机械化移栽,推广节水滴灌、机械化覆膜,显著减轻了烟农劳动强度,降低了烟叶生产成本。
近年来,广南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聚焦烟叶生产关键环节,不断引用新型实用农业机械,推进农机农艺融合,不断提高丘陵山区烟叶生产机械化水平,借助现代化农机力量,助力烟农向轻松种烟、减工降本、提质增效迈进。
在文山这片红土地上,拖拉机的轰鸣取代了老牛的哞叫,卫星导航消解了“凭感觉”的不安,从挥汗如雨的人工劳作到高效精准的机械化作业,数字化管理让“靠天吃饭”成为历史,烟草农业的变革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缩影。
随着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在烟叶生产领域,机械化应用正掀起一场深刻变革。现代化科技的推广应用,推动了烟草产业转型升级,让烟农实现了降本种烟、增效种烟,终将鼓起烟农们的“钱袋子”,铺就种烟致富的康庄大道,为乡村振兴注入生生不息的动力。
(薛晓琪 张美瑜 高开仙)
(编辑:郭韦 美编:陆军 二审:候佑琴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