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办好“家长学校”筑牢基层治理的民生基石
发布时间:2025-05-16 16:13:44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边疆民族地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025个村(社区)“家长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扎根基层,将家庭教育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把民生关怀融入百姓心坎里。这一创新实践,不仅破解了“一老一小”关切的民生难题,更探索出一条边疆地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办好民生实事,需在机制创新中凝聚合力。基层治理千头万绪,往往面临资源分散、力量薄弱的困境。文山州以制度破题,通过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协同的工作机制,将分散在妇联、教育、司法等部门的资源拧成一股绳。从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配套措施到建立“家长夜校”文明实践体系,从整合党群服务中心阵地到组建7.97万名志愿者队伍,制度设计的系统性让基层治理实现了从“单兵突进”到“集团作战”的跨越。这启示我们,破解民生难题不能靠零敲碎打,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构建长效机制,让治理资源在基层一线形成聚合效应。
破解治理难题,要在精准服务中彰显温度。面对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家庭教育观念滞后等现实问题,文山州没有停留于简单帮扶,而是以“绣花功夫”推进精细治理。“千名干警挂万班”专项行动织密法治防护网,“爱心妈妈”志愿服务填补情感空缺,“线上公开课+线下巡讲”双轨模式打破教育壁垒。从心理辅导到学业帮扶,从法治教育到家风培育,每一项服务都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这种将宏大叙事转化为具体关切的治理智慧证明:基层治理的密码,就藏在“把群众当家人”的初心里,蕴于“急难愁盼”的破解中。
厚植文明根基,当以文化滋养培育新风。在富宁县的传统节日亲子活动现场,包粽子、写春联的欢声笑语,展现着文化传承的力量;丘北县“立家规、晒家训”的生动实践,让好家风成为基层治理的润滑剂。文山州将家庭教育与民族文化、时代新风深度融合,让基层治理既接“地气”又显“文气”。这种以文化人的治理路径启示我们:基层治理不仅要解现实之困,更要筑精神之基。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风家教,当传统文化滋养基层土壤,社会治理就能获得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当前,我国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文山州的实践表明,基层治理既要善于运用现代治理手段,也不能丢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传家宝。其构建的“家庭细胞健康工程”,正是通过激活基层治理的最小单元,实现了社会治理重心的下沉。这种“以小见大”的治理逻辑,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破解发展难题提供了有益启示:只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民生小事当作治理大事,就能在服务群众中凝聚人心,在破解难题中筑牢根基。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从文山连绵的群山到祖国广袤的大地,万千个“家长学校”般的治理创新正在破土生长。这些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生动实践,如同星星之火,照亮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行道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期待更多这样的创新探索,让基层治理的根系深扎民生沃土,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郑德刚)
(编辑:董飞 美编:陆军 二审:郑泽娅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