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从瓦蚌村的振兴看新时代乡村发展新范式
发布时间:2025-05-16 16:14:43
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宏大叙事中,云南富宁瓦蚌村的蜕变故事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折射出新时代中国乡村转型的生动图景。这个曾经偏居滇东南的普通村落,用三年时间完成从传统农业村到“两广入滇小驿站”的蝶变,不仅实现了集体经济收入从3万元到16万元的指数级跃升,更以“产村人”深度融合的发展逻辑,为破解乡村空心化、产业空心化难题提供了极具借鉴意义的实践基础。
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治理的“红色引擎”
瓦蚌村的振兴实践,首先验证了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引领作用。不同于“输血式”帮扶的被动发展,该村党支部通过构建“政治素质强、集体意识强、致富能力强、帮带能力强”的四强人才矩阵,将乡土能人转化为发展引擎。从组织18名留守妇女成立“巾帼兴农”合作社,到培养党员致富带头人创新“党社联建”模式,基层党组织展现出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这种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路径选择,打破了传统乡村治理中“等靠要”的思维定式,使党组织真正成为统筹资源、凝聚共识、推动发展的核心枢纽。更值得关注的是,该村将组织建设与民生工程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通过党员带头参与的裸房改造、污水处理等工程,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更在具体实践中强化了基层组织的服务功能。这种“以实事聚民心”的治理智慧,使党建不再是悬浮的口号,而是转化为群众可感可知的获得感。当村集体收入反哺于基础设施提升和困难群体帮扶时,基层组织与群众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的信任纽带,这正是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建构的关键所在。
产业融合:构建乡村经济的“内生循环”
在产业振兴层面,瓦蚌村走出了传统农业村落产业升级的普遍困境。其“三园一体”的发展框架——绿色菜园保供应、生态果园延体验、休闲家园促消费,本质上构建了“生产端提质、流通端增值、消费端扩容”的完整价值链。这种以农业为本底、以文旅为延伸的融合模式,既避免了乡村旅游“千村一面”的同质化陷阱,又守住了粮食安全的底线。通过“四季果香”特色产业带与研学旅游的有机结合,该村实现年接待游客2万人次、增收超百万的突破,这正是产业融合释放的乘数效应。更加值得深入关注的是其“微改造、精提升”的渐进式发展策略。不同于大拆大建的开发模式,瓦蚌村选择通过1100万元“招小商”激活存量资源,在保留乡村肌理的基础上植入花园餐厅、文化彩绘等新业态。这种“针灸式”更新既维持了乡村的文化原真性,又创造了新的消费场景。当直播带货让蜂糖李直供上海、广东时,传统农业与现代电商的碰撞,展现出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的无限可能。
民生为本:重塑城乡关系的“价值坐标”
通过更深层次了解,瓦蚌实践重新定义了乡村振兴的价值取向。村民李莲香“家门口就业+土地流转”的双重收益模式,破解了“留守困境”与“进城务工”的两难选择。3万元人均年收入的背后,是80个家庭避免了家人分离的社会代价。这种发展模式将人的城镇化转变为人的本地化,在县域范围内实现了“产城人”的良性互动。当“巾帼兴农”合作社让留守妇女成为产业工人,当计划开办民宿的村民看到致富希望,乡村振兴就不再是冷冰冰的经济指标,而是具象化为每个家庭的幸福图景。这种以人为本的振兴发展,在集体经济分配机制中得到进一步彰显。该村将集体收益定向投入基础设施与民生保障,形成“发展成果共享—治理能力提升—发展动力增强”的闭环。这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分配逻辑,既强化了村民的主体地位,也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正如村支书张红艳所言,解决“一老一小”照护难题,才是乡村振兴最温暖的注脚。
站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节点,瓦蚌村的发展让我们更加明白:乡村发展既要坚持党建引领的政治优势,也要尊重市场规律的经济逻辑,更要守住民生为本的价值底线。当更多乡村能像瓦蚌这样,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找到平衡点,在经济发展与人文关怀间架设桥梁,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必将绘就得更加绚丽多彩。
(陆建斌)
(编辑:董飞 美编:陆军 二审:郑泽娅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