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文山党校》更名为《铸魂》——继续谱写边疆民族地区理论研究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5-05-16 18:32:24
《文山党校》是由中共文山州委主管,中共文山州委党校主办的行业性内部资料出版物。作为边疆民族地区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载体,自上世纪80年代创办以来,始终立足边疆民族地区实际,历经《南疆论坛》《文山党校报》《文山党校》等多次更名改版,逐步成为文山州干部教育、理论研究和政策宣传的重要阵地。今年3月,经云南省新闻出版局批准,《文山党校》更名为《铸魂》,这既是贯彻《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强化理论阵地建设的具体实践,也是中共文山州委党校与云南老山干部学院、文山州行政学院、文山州社会主义学院“一校三院”共同办学、协同发展的战略深化,是边疆民族地区理论阵地建设的创新突破。《铸魂》旨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以红色精神为内核、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建服务边疆治理现代化、干部教育培训专业化、民族团结事业深化的学术平台,在文山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展现校(院)学术担当。
从刊物到阵地——在传承弘扬中转型升级
《文山党校》的发展历程,映射着边疆民族地区理论阵地的时代需求。从20世纪80年代创设的《南疆论坛》,到1997年的《文山党校报》、2003年的《文山党校》,接续到现在的《铸魂》,实现了版面内容逐步向“专、精、学”转变,其发展变化始终围绕“党校姓党”的宗旨,聚焦文山改革发展的现实问题。随着“一校三院”协同办学机制的深化发展,原内部出版物单一职能的定位已难以适应复合职能需求。更名《铸魂》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是适应“老山精神”“西畴精神”等红色精神学术转化的需要,也是整合干部教育资源的必然选择。更名改版后,通过设立“思想阵地”“理论熔炉”等栏目,将党性教育、边疆治理、民族团结等主题纳入统一框架,既保留“州情研究”等实践版块,又新增“国际视野”等前瞻性栏目,实现从单向传播向多元互动、从地域性载体向综合性理论阵地的转型升级。
以思想铸魂——边疆治理的理论升华
《铸魂》的重要任务,在于深入总结提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文山的生动实践,将地域性精神内涵转化为学术性治理理论。文山作为革命老区,承载着“老山精神”“西畴精神”等红色基因。近年来,校(院)结合文山实际,通过编纂《红色家书—老山战士的书与信》《“老山精神”人物故事选编》《“老山精神”新闻报道选编》、开发情景党课《老山》《守护》《战旗如画》、制作MV《老山》等教研实践,构建了多元化多场域的立体研究模式。改版后设置“精神引领”专栏,将深挖文山红色文化资源,综合梳理“老山精神”——“国家至上、人民至上、奉献至上”的实质与“不怕苦、不怕死、不怕亏”的内涵,以及“西畴精神”——“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实践方法论转化为教研成果的理论逻辑,推动红色精神与边疆干部政治能力建设深度融合。
以文化聚力——民族团结的实践深化
文山作为全国唯一的壮族苗族自治州,汇聚了壮、苗、瑶、彝等11个世居民族,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元,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沿阵地。《铸魂》立足这一区位特色,专设“民族视域”版块,构建“政策阐释、文化展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学术框架,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宣传各族干部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向心力,推动干群自觉维护民族团结,通过政策引领、文化浸润、实践创新、理论凝练多向发力,全方位展现文山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实践。
以视野拓局——边疆发展的战略突破
依托文山与越南接壤的区位优势,“国际视野”版块设定为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西部陆海大通道建设,深化与越南交往交流的重要窗口。充分发挥校(院)越南合作交流中心的职责职能,既刊发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边境口岸边民互市等现实课题研究,又关注文山面向越南、面向东盟的开放机遇。既立足文山实际,又为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提供边疆视角的决策参考。通过比较研究中越边境治理经验,逐步构建“强边固防”“跨境合作”“边贸往来”等特色研究方向,推动地方性研究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铸魂》,既坚守“党校姓党”的政治本色,又彰显“扎根边疆”的地域特色。将红色基因的传承、边疆治理的探索、民族团结的实践、对外开放的谋划熔铸于一体,以更开阔的学术视野、更扎实的理论研究、更务实的对策建议,续写祖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铸魂育人的时代新篇。
(作者:李广 曾稆 周敏)
(编辑:毕琰雯 美编:陆军 二审:郑泽娅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