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文山:用好“节日”流量 做活文旅产业
发布时间:2025-05-20 11:07:48
文山州境内居住着汉、壮、苗、彝、瑶等11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数为201.48万,占总人口的57.51%。在这片多民族聚居的土地上,传统节日如繁星般点缀在岁月长河中,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苗族花山节、彝族火把节,到壮族陇端节等,不胜枚举。
这些节日不仅是民族情感的寄托,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当下时代浪潮中,如何让文山传统节日实现文化内核的现代表达,激发古老祈福的运动活力,完成产业要素的系统整合,并推动传播生态从单向宣传迈向用户共创的内容生态,成为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
古老祈福的运动化新诠释
文山传统节日里,古老祈福贯穿始终。苗族花山节中,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兴旺;彝族火把节通过祭火仪式,期望祛除邪恶、迎来好运。让这些祈福理念与现代运动活力相结合,能够赋予传统节日新的生命力。
一方面,挖掘传统节日中的潜在体育元素,将其转化为全民参与的运动项目。例如,壮族的打磨秋活动,集娱乐、竞技于一体,展现出力量与技巧的结合。可以将打磨秋规范化,举办地区性乃至全国性的比赛,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让古老传统在现代体育竞技氛围中重焕光彩。另一方面,引入现代运动形式,融入传统节日场景。在瑶族盘王节期间,组织以感恩、传承为主题的越野跑活动,参与者身着瑶族服饰,穿梭于山水之间,沿途设置与盘王节文化相关的打卡点。如瑶族传统建筑展示、民俗文化表演等,使参与者在运动中深度感受传统节日的祈福内涵。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并参与到传统节日活动中,让古老的祈福以充满活力的现代运动方式得以延续和传播。
产业要素的系统融合与拓展
文山传统节日蕴含着巨大的产业潜力,通过系统整合各产业要素,能够构建起完整且富有活力的文旅产业链,带动地方经济蓬勃发展。
在旅游产品开发上,深度融合节日文化与当地旅游资源,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线路。以普者黑景区为例,在彝族花脸节期间,推出“花脸狂欢探秘游”,游客不仅能参与热闹的抹花脸活动,还能深入游览普者黑独特的喀斯特山水风光。参观彝族传统村落,学习彝族刺绣、制作传统美食等,全方位体验彝族文化魅力,丰富旅游体验层次。同时,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在举办重大节日活动的景区周边,合理规划交通线路,增加停车位数量。提升住宿品质,打造特色民宿,规范酒店服务标准。丰富餐饮选择,打造美食街区,让游客品尝到地道的文山美食。此外,大力发展文创产业,将节日特色元素融入其中。以苗族花山节的花杆、壮族铜鼓图案等为灵感,开发钥匙扣、文具、服饰等文创产品,既满足游客的纪念需求,又能广泛传播节日文化。通过整合旅游、交通、住宿、餐饮、文创等产业要素,形成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让传统节日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
传播生态的范式革新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节日的传播需要突破传统单向宣传模式,构建用户共创的内容生态,以此提升传播效果,扩大节日影响力。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鼓励游客和当地居民分享节日体验。如,在壮族“三月三”花街节期间,游客可通过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发布自己参与对歌、观看表演的精彩瞬间,分享美食体验与民俗感悟;当地居民则可直播节日筹备过程,展示传统服饰制作、特色美食烹饪等内容,让外界更直观地感受节日氛围。这种用户生成内容的模式,极大激发了大众的参与热情,形成良好的口碑传播效应。
此外,在节日前夕,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发起“我心中的文山传统节日”话题讨论,邀请网友分享对文山传统节日的印象与期待;节日期间,开展线上摄影、短视频大赛,设置奖品,吸引用户创作与节日相关的优质内容,进一步拓展节日传播范围。与网络大V、文旅博主合作,邀请他们亲身参与文山传统节日活动,并在其社交账号上进行宣传推广。借助他们的影响力和庞大粉丝群体,提升节日的知名度与美誉度。通过构建用户共创的内容生态,使传统节日能够突破地域限制,触达更广泛的受众,在新时代持续焕发生机与活力。
文山州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积极打造各类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从苗族花山节、彝族花脸节,到西畴女子太阳节、马关阿峨新寨农民版画艺术节等,这些节庆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成为展示文山形象、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传统节日是珍贵的文化宝库,通过深挖文化内核的现代表达,激活传统节日的活力,系统整合产业要素,革新传播生态,必将让这些传统节日在新时代绽放耀眼光芒,不仅为当地带来热闹与繁荣,更成为传承民族文化、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吸引着四海宾朋走进文山,感受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梁光海)
(编辑:郭韦 美编:冯蕾 二审:郑泽娅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