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独家视野:14国记者大呼要复制“麻栗坡减贫样本”!

发布时间:2025-05-20 15:36:52  

5月21日是国际茶日。国际茶日是2019年11月27日第74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设立的,目的是赞美茶叶对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价值,是以中国为主的产茶国家首次成功推动设立的农业领域国际性节日。

在这一天,中国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的古树茶将首次走进联合国纽约总部,举办“老山茶”专题推介活动和“中国减贫模式之麻栗坡样本”主题展览。在世界舞台上展示“老山茶”的独特魅力,讲述中国减贫故事的麻栗坡篇章。

不久前,在中国外交部的组织下,来自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南非、佛得角等14国的媒体记者组成了中国国际新闻交流中心记者团,走进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通过实地探访,解码一个曾被贫困笼罩的边疆县如何蜕变为生态富民的“样板间”。

所以,当外国记者走进这座边境县城,他们看到了什么?

茶韵绵延:从自然馈赠到世界舞台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尼日利亚记者帕特里夏·埃萨米·卢巴的手指已轻轻拂过茶树嫩芽,露水顺着叶脉滴落在她掌心。“这片茶园是自然的馈赠,更是人们倾注心血耕耘的结晶,这里优质的茶叶触手可及,政府鼎力支持,当地茶农有一片广阔天地可以施展。”她感慨道。

来自14个国家的记者穿梭在麻栗坡县境内最大、最连片的古树茶园——猛硐乡茶坪山生态茶园中,这里生长着6000余棵树龄百年以上的古茶树,采茶声、茶农哼唱的瑶族山歌与多国语言的惊叹声交织。在外交部的倾情帮扶下,麻栗坡的古树茶从边境深山走向世界舞台,作为对外活动赠礼,走进法国、葡萄牙、日本、阿联酋、马来西亚、马达加斯加、巴西等数十个国家。一片绿叶带富一方百姓,2024年,麻栗坡县全年生产毛茶672吨,农业产值1.19亿元,实现全产业链产值2.21亿元,茶农人均增收4700元。

从茶叶到茶汤,一片茶叶的旅程就是一部产业发展史。外国记者们先后探访了猛硐乡茶坪山生态茶园、新华国茶厂、茶叶一条街,从采茶、制茶到品茶,全方位了解麻栗坡古树茶的发展。“我深刻了解到了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下的高度整合产业实践。”来自《赞比亚每日邮报》的记者维奥莱特·纳卡姆巴直指核心。

2023年,在外交部牵线搭桥下,文山州目前最大、最先进的现代化茶叶精深加工厂——新华国茶厂落地麻栗坡。麻栗坡县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有效整合当地茶产业资源,将茶农采摘、加工处理、品牌营销直至终端销售等环节有机贯通。

维奥莱特告诉记者,更让她深思的是,这样的全产业链协同发展,能有效规避传统农业“产销脱节”的弊端。在政府的主导下,既通过政策保障茶农权益,又联动企业构建现代化生产与分销体系。“这样不仅强化了产业各环节的联动,更实质性推动了茶产业的提质升级。”维奥莱特·纳卡姆巴评价道。

石榴花开心连心:文化根脉滋养共富沃土


在岁月长河中,边疆各民族在文化上兼收并蓄,情感上相互亲近,共同绘就了多彩的民族团结进步画卷。天保镇平安坡村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村落,汉、壮、瑶3个民族世代在这里安居乐业。长期以来,在外交部的关心帮助和积极推动下,平安坡村村民依托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积极改善人居环境,大力发展了魔芋种植200亩、树番茄种植180亩、茶叶种植120亩、水产养殖50亩……

当外国记者们走进今天的平安坡村,感受到的是这个边境村落“乡村美了、人气旺了、农民富了”的蓬勃发展活力。

“平安坡村的村民,虽然是不同的民族,但他们共同生活、团结在一起,携手努力摆脱贫困。我认为这是需要向世界推广的中国经验。”南非进步独立新闻社主编弗朗斯·塞洛·马查特说。两天的采访行程里,边疆各民族群众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民族团结盛景在他心中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童声暖檐下:民生工程的“温度计”

在平安坡村的“少年儿童之家”,外国记者们看到了另一个视角下的乡村振兴:一间村活动室里,“少年儿童之家”有机融合了假期辅导、关爱陪伴、心理疏导等服务,在节假日为村里的少年儿童提供照护和关爱。来自厄立特里亚新闻部的记者安东·阿布拉哈·卡萨在这里久久驻足,“就像我们看到的,有一间这样的教室,解决了留守儿童的照护难题,纾解了农村家庭的育儿焦虑,更构建起了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制度性保障。”安东认为,这样有温度的民生工程,为民众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了坚实支撑。

据了解,截至2025年初,文山州在全州1016个行政村(社区)建成了5170个“少年儿童之家”,惠及全州28万名少年儿童,实现村(社区)全覆盖。同时建成509个农村寄宿制学校“希望澡堂”,惠及近29万农村学生,建成“一乡(镇)一游泳池”104个,14万农村学生实现安全游泳。

薪火织新锦:双手铸就山河志

2021年,来自南油村的壮族手工刺绣亮相联合国安理会。同时,在外交部的关心和支持下,绣品还入选了外交部机关及驻外机构服务中心“国礼目录”作为外事礼品赠送外宾。在麻栗镇南油村民族文化传承馆内,壮族绣娘指尖翻飞,一针一线勾勒出精美的壮绣图案,针脚细腻且色彩搭配精美的壮绣背带、绣球、服饰在馆内一一陈列。“第一眼看到这精美的刺绣,我的心就被俘获了。”来自厄立特里亚的记者安东更是现场下单了一个壮绣包包。

而当记者团成员们辗转来到乡村振兴示范园时,在琳琅满目的农特产品中,南油村的刺绣从绣娘身上的衣服变成了装饰画、摆件等更具纪念意义的文创作品。这份代代传承的技艺,每一代人都在添针加线,但图案的灵魂始终未变,这让南非记者弗朗斯·塞洛·马查特有了更深的感触:“即使在技术进步的当下,从过去的发展模式到现如今的模式转变,传统文化原貌仍被很好地保留传承了下来。”

除了壮族手工刺绣,其他产品同样令记者团成员惊叹。在乡村振兴示范园农特产品展示中心,平安坡村种植的魔芋被加工成了时下流行的零食;在茶园采摘的茶叶被加工成了包装精美的盒装茶、罐装茶;公路两旁农户种植的亚热带水果变成了蜜饯果干;还有悬崖蜂蜜、锁鲜包装的腊肉、蜡染文创……“展馆的农特产品与各个村落的特色如此融合。”南非记者弗朗斯·塞洛·马查特感叹到,“中国经验最震撼的是让农民从受益者转变为发展主体。”

在采访中,弗朗斯·塞洛·马查特表示,通过实地走访多个示范村,他亲眼见证了制度性变革如何重塑乡村命运——昔日的贫困群体不仅实现了物质脱贫,也正通过特色产业的培育,逐渐转化为活跃的市场主体,深度参与经济循环活动。“反观我的家乡——南非的县城,中国的脱贫经验特别值得借鉴。”弗朗斯·塞洛·马查特说。

在外交帮扶33周年展上,对比照片继续冲击着记者们的视线。恶劣的生存环境、简陋破旧的民居、落后的交通条件、紧缺的水资源……33年倾情帮扶,让全县财政收入仅有74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26元,全县22万人生活在温饱线下的深度贫困县——麻栗坡,华丽转身成为富饶兴盛的“南疆宝地”。

“此前在报道中国两会时,我对中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了解仅停留在理论和数据,而当我真正来到麻栗坡农村,中国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程,令我无比震撼……”《今日津巴》执行主编莫妮卡·姆帕巴瓦谢感慨。减贫不是冰冷的数字,在实地探访中,外国记者们逐渐触摸“中国减贫模式之麻栗坡样本”的脉搏——藏在茶农开裂的手掌、古茶树的年轮、绣娘的针线以及山间村寨永不熄灭的炊烟里。

(记者:项兰星 实习记者:余沁颖 翻译:尹进南)

(编辑:郭韦 美编:冯蕾 二审:关韦伟 终审:徐昌建)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