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非遗,映照文山文化自信的璀璨光芒
发布时间:2025-05-21 16:45:45
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以全新的姿态破圈而出,成为展现地方特色与文化底蕴的亮丽名片。文山的非遗出圈现象,无疑是这一文化热潮中极具代表性的生动案例。一代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宛如闪耀的星辰,汇聚成推动文山非遗传承与发展的磅礴力量,让坡芽情歌、壮剧等非遗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鲜活而持久的生命力,也深刻映照出文山深厚的文化自信。
2024年,文山州列入各级非遗名录共561项,不仅在项目保护传承、宣传展示活动、队伍教育培训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更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25年3月,壮族铜鼓舞传承人王志军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成为文山州第6位获此殊荣的传承人。其团队创编的《壮乡铜鼓祭》在省级展演中斩获金奖,推动古老技艺焕发新活力。
非遗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历史记忆的活态传承,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坡芽情歌以81个图画文字符号记录壮族民歌,这些看似简单的符号背后,是壮族人民对爱情、生活的细腻表达和独特理解;壮剧则融合了壮族的音乐、舞蹈、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生动展现了壮族的生活场景与精神世界。这些非遗项目不仅仅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更是文山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精神财富,是文山文化的根与魂。它们的出圈,让更多人得以窥见文山文化的丰富多彩与独特魅力,也让文山人民对自己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与认同。
非遗传承人的存在,是文山非遗能够持续焕发生机的关键所在。他们是活的“宝库”,手中掌握着世代相传的技艺,心中铭记着古老的文化传统。这些传承人,有的从幼年时期就跟随长辈学习技艺,将一生都奉献给了非遗传承事业;有的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让非遗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他们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文化的无限热爱,守护着非遗的火种,使其在岁月的长河中始终熠熠生辉。
王志军说:“只要还有一个人愿意听壮剧,我就会一直唱下去。”这份坚守,正是无数非遗传承人精神的真实写照。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多元文化的冲击,让非遗传承面临诸多挑战。然而,文山的非遗传承人们始终秉持着对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克服重重困难,将非遗技艺传承下来。他们不仅是技艺的传授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通过言传身教,他们将非遗的种子播撒在年轻一代心中,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新的传承人,为非遗的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非遗出圈的背后,是文山在非遗传承与发展方面的积极探索与创新实践。积极推动非遗与旅游、教育等领域的融合发展,让非遗走进景区、走进校园。富宁县《坡芽情歌进校园》项目覆盖全县87%中小学,编印双语(壮语+汉语)教材,学生传唱率达95%。2024年该项目入选教育部“非遗与教育融合”典型案例。同年,广南县《策划推进非遗进校园实践案例》、丘北县《“非遗特色课堂”实践案例》入选2024年云南省“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名单,非遗传承人年轻化比例提升至35%。在砚山县华韵白沙坡刺绣工坊,90后绣娘小杨正直播展示壮族刺绣技艺:“一幅绣品能卖上千元,订单排到明年!”像这样的省级非遗工坊,文山州已有7家,带动500余人就业,刺绣、银器、凉品等非遗产品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这种多领域的融合发展,不仅拓宽了非遗的传播渠道,也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文山州目前已对8项国家级非遗实施3D动作捕捉技术记录,建立传承人“一人一档”数据库,已完成2.3TB影像资料存储。《文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草案)》于2024年12月通过审议,明确设立非遗保护专项基金,要求重大项目开发前须进行非遗影响评估。
此外,新媒体的发展也为文山非遗出圈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媒体形式,文山的非遗项目得以走出大山,走向全国乃至世界。文山州文旅局打造“文山非遗”新媒体矩阵。短视频平台发布《铜鼓舞秘境》系列纪录片,单条播放量超200万次。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72小时接力直播,吸引超500万人次观看。
文山州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十四五”规划重点任务,严格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及《云南省非遗保护条例》,创新推出“五个纳入”机制——纳入经济计划、专项规划、财政预算、体制改革、部门责任。在《文山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中明确要求:“打造坡芽歌书、铜鼓舞等非遗品牌,推进革命遗址修缮与红色旅游融合”。政府设立2.6亿元产业基金支持非遗文创开发,争取中央及省级资金超70亿元投入文旅项目,更将“数字化非遗保护”列为2024年考核硬指标,建立区块链确权、AR技术应用等12项标准体系,为传统技艺注入现代治理框架。
非遗出圈,是一场文化的盛宴,更是一次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非遗传承人用他们的坚守与创新,让文山的非遗瑰宝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文山将继续以非遗为桥梁,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让文化自信的光芒照亮前行的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强大的文化力量。
(梁光海)
(编辑:郭韦 美编:冯蕾 二审:郑泽娅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