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各方努力,让劳动课程取得育人实效!
发布时间:2025-05-21 17:20:33
近期,劳动课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引发教育工作者思考。在劳动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部分学校存在过分注重影像记录而相对忽视实践过程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自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程体系以来,如何平衡教学记录与实际体验、如何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地生根,成为值得教育界深入探讨的课题。
追根溯源,形式主义在劳动教育领域滋生的温床,主要源于三重误区。其一,“应试思维”根深蒂固,部分学校将劳动课异化为应付上级检查的表演项目,忽视学生实际劳动技能与价值观的培养;其二,“安全顾虑”过度放大,学校因担心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发生意外,选择以拍照替代真实操作,将“安全”变成了逃避责任的挡箭牌;其三,“资源匮乏”问题突出,部分学校缺乏劳动场地与专业师资,无奈之下只能用虚拟实践或摆拍充数。
要想彻底破解劳动课形式主义困局,需构建“评价 - 监管 - 协同”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让劳动教育回归本质。
在评价体系优化方面,建立科学全面的过程性评价机制至关重要。各地教育部门可借鉴浙江某区推行“劳动护照”的经验,设计植物生长观察、厨艺技能进阶等长线实践任务,依据学生在任务周期内的持续表现进行动态评价。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社会应发挥支持作用,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
监管层面,应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搭建智慧劳动教育监管平台。采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劳动教育溯源系统,要求学校上传完整的劳动实践视频,并通过AI图像识别、动作连贯性分析等技术,自动筛查摆拍行为。同时,建立劳动教育大数据监测中心,对学校劳动课程开设、师资配备、学生参与度等数据进行实时监控与分析,及时发现并预警潜在的形式主义问题。
家校协同监督同样不可或缺。学校可设立家长观察员制度,定期邀请家长走进劳动课堂,参与课程设计、教学过程监督与效果评估。家长还应重视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通过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让孩子养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此外,建立家校沟通反馈机制,家长可随时向学校反映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及时回应并整改,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劳动教育的真谛,在于让青少年通过亲身实践体悟“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培养艰苦奋斗精神与劳动素养。只有坚决摒弃形式主义,落实多维举措,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劳动现场,用沾满泥土的双手、挂满汗珠的笑脸,书写被劳动淬炼的青春答卷,让劳动教育焕发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赵松艳)
(编辑:郭韦 美编:冯蕾 二审:郑泽娅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