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青山不负守护人 揭秘文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密码
发布时间:2025-05-23 09:40:03
在5月20日云南省生态环境厅举行的保山楚雄红河文山专场发布会上,文山州晒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生态保护成绩单: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成立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站,建设文山滇东南极小种群专类园,现已收集保存珍稀濒危、极小种群及特有植物200余种,珍稀濒危和特有野生植物6万余株。全州90%以上的濒危植物得到保护,重点野生动植物综合保护率87%。这份亮眼的生态答卷背后,蕴藏着怎样的保护密码?
密码一:构建立体保护网络 守护生命基因库
近年来,文山州除丘北县发现桃花水母,灰鹤、长尾阔嘴鸟等越来越多的珍稀濒危物种外,在老君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也相继发现菲氏叶猴、蜂猴、林麝3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和10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生态保护好、生物多样性,让文山真正成为云南独特的生态新名片。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成立文山州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站,建设文山滇东南极小种群专类园,收集保存珍稀濒危、极小种群及特有植物200余种,珍稀濒危和特有野生植物6万余株。筹集1.14亿元用于实施科学考察研究、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等项目。实施“林长制+护林员”网格化管理,构建起“山有人管、树有人护”的防护体系。通过构建立体保护网络,全力守护生命基因库,这就是文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密码之一。
密码二:坚持科研创新提升保护区“科研力”
文山州加强与科研院所和西南林业大学等高等院校的合作,开展滇东南热带山地森林野外科学观测、蜂猴倭蜂猴等15种极度濒危野生动植物监测、中国麻栗坡濒危木莲保护监测、越冬水鸟监测,实施华盖木、望天树、德保苏铁、叉孢苏铁、广西青梅、水松等20余种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的繁育回归,不断提升保护区“科研力”。
在文山滇东南极小种群专类园,265种特有植物拥有“数字身份证”;在薄竹山海拔3000米处,智能监测系统正24小时记录长蕊木兰的开花物候;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站则构建起智慧化保护网络。
目前全州416种陆生野生动物中,116种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全部纳入动态监测网络。坚持科研创新,提升保护区“科研力”,这就是文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密码之二。
密码三:加大宣传 全民参与生态治理新范式
文山州建成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摆依寨科普馆、丘北普者黑自然保护区湿地宣教中心,依托自然保护区开展科普教育;充分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地面调查等技术手段,全力推进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马关古林箐、富宁驮娘江等6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
在麻栗坡老山脚下,红外相机拍到云豹影像;马关县将生物多样性条款写入村规民约,形成“每户认领一株珍稀树”的守护机制。这种“政府主导—科技支撑—全民参与”的治理模式,使重点物种保护率提升至87%,远超全国平均水平。这就是文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密码之三。
五月的文山,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桫椤舒展新叶,麻栗坡兜兰在石缝间绽放,薄竹山黑颈长尾雉掠过林间……文山州正用三重密码,在北回归线上构筑起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示范样本,正如那6万株重获生机的珍稀植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正在这片青山绿水间续写新篇。
(刘虹)
(编辑:郭韦 美编:冯蕾 二审:郑泽娅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