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庭院经济:“方寸之地”大作为

发布时间:2025-05-23 15:56:05  

在广袤乡村的振兴画卷中,庭院经济正以星火燎原之势,成为撬动农村发展的新支点。近年来,文山州深耕“方寸之地”,通过创新配套政策,将庭院经济打造成促农增收的重要引擎。全州各地的生动实践,更是为这一“小经济”释放“大能量”提供了鲜活注脚,彰显出庭院经济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价值与无限潜力。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中提出,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庭院经济并非新鲜概念,庭院经济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政策引领与因地制宜的创新实践。文山州从明确目标、坚守原则,到探索模式、突出扶持、融合资金,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发展体系。在这一体系的指引下,全州各地立足自身资源禀赋,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丘北县以“小庭院”撬动“大发展”,探索出“庭院经济+绿美乡村”融合发展新路径。在河外村,村民包发正将精心布置的庭院、别致小景观与回族特色美食相结合,吸引游客纷至沓来,让自家小院变身“网红打卡地”与“致富摇篮”。锦屏镇新城村依托国家5A级景区及城郊区位优势,按照“一村一品、宜种则种、宜宿则宿”原则,整合土地资源,培育出20余户涵盖风味凉品、民族民宿、土特产展销等业态的庭院经济示范户,户均年收益达2.5万元。更值得一提的是,丘北县创新采用“加减乘除”四法提升人居环境,建立垃圾处理模式、推进基础设施升级、打造创意庭院、革除陋习,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实现了环境美化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为庭院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新城村的规模化种植、新业态发展与线上销售平台搭建“三部曲”,推动庭院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形成“以点带户、全面共进”的产业格局。

马关县同样在庭院经济领域成绩斐然,坚持“生态底色促旅、庭院经济兴农”的发展思路,编制实施三年行动方案,积极探索六种“庭院+”模式。在“城郊+村寨+农户”梯次推进模式下,充分发挥不同区域优势:依托城区、城乡接合部优势,建立“农户+政府+企业”模式,蜀丰公司与众多合作社、村委会、农户签订协议,带动群众增收1100余万元;引导远郊交通便利地区发展庭院菜园,并保障收购工作;针对交通不便乡村,改善条件发展特色庭院,每年促农增收100余万元。“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招商引资、培育本土龙头企业、巩固利益联结机制,吸引农业项目落地,形成市场带动企业、企业带农户的格局,助力困难群众解锁“钱”景。“庭院种养业+乡村旅游+农户”模式下,坡脚镇大讯村的“多肉庭院”、仁和镇木腊村的蜜蜂养殖、马白镇马洒村的乡村旅游等,都成为产业发展的亮点。“民族文化+传统工艺+农户”模式放大民族文化优势,发展民族服饰产业与传统技艺加工,创造可观经济效益。“庭院经济+互联网+ N”模式则优化电商环境,通过示范带动与服务指导,让庭院小产品走向县外大市场,农产品线上销售成绩亮眼。

如今,丘北县与马关县的庭院经济已从“盆景”变为“风景”。丘北县锦屏镇创建30户庭院经济示范户,带动增收100万元;马关县发展庭院经济农户达1.5万余户,实现收入1亿元,户均增收近 7000元。这些数据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生活的改善,是乡村产业的兴旺,更是农村发展活力的彰显。

庭院经济的“大作为”,不仅体现在经济增收上,更在于其对乡村发展的全方位赋能。它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源,让房前屋后的“方寸之地”变成“聚宝盆”。促进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融合,实现“望得见山水”与“留得住财富”的统一。传承和弘扬了乡土文化与传统技艺,民族特色在新时代焕发新生。还推动了农村就业创业,让农民能够“家门口”就业,照顾家庭与增收两不误。

庭院经济的崛起,是乡村振兴进入“精细化”阶段,助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愿景。当“方寸之地”被赋予生态、文化、产业三重价值时,便能释放惊人能量。这里既有千年文明的根系,更有通向未来的无限可能。

(梁光海)

(编辑:郭韦 美编:冯蕾 二审:郑泽娅 终审:徐昌建)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