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从 “喝水难” 到 “水自来”:麻栗坡山区供水模式的破茧之路
发布时间:2025-05-23 19:05:54
在滇东南山区,一项惠及79万农民饮水安全的民生工程正逐步彰显成效。作为云南省“十四五”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文山州以 50.08亿元投资规模、覆盖 8个县(市)的布局,在破解山区供水“建设难、运营更难”困局中探索出可复制的“麻栗坡模式”。目前,麻栗坡县农村供水保障工程总体进度达 95%,各分项工程陆续供水并进入试运行阶段,供水量和水质合格率持续提升,一幅“城乡供水一体化、区域供水规模化、工程管理专业化”的农村供水新图景正在苗岭山寨徐徐展开。
突破困境:从“水在谷底流”到“清泉润山寨”
地处云贵高原东南缘的麻栗坡县,山区面积占比达97%,曾有 2.35万人依赖水窖生存,2.26万人受困于水源不稳定。面对“水在谷底流,人在山上愁”的困境,麻栗坡县参建各方以“今天再晚也是早”的效率意识,迅速启动农村供水保障三年专项行动,建成5座水处理厂、4座提水泵站,铺设输水管网 318公里、配水管网 1359公里,构建起跨山越岭的“水网动脉”。
工程项目落地仅是开端,施工难,运营管理更难。针对管网延伸复杂、管道漏损频发、群众参与度不足、运营成本高等问题,麻栗坡县倒逼管理机制创新:在县政府统筹下,水务局与泽惠公司协同联动,通过资源整合与基层调研,构建起“县域统管+属地化管理”的双轨机制;将供水设施保护纳入村规民约,建立“用水自治”体系,并实现杨万集镇水厂统一运营;创新“项目公司+乡政府+村寨供水员”三级联动模式,形成“有人建、有人管、管得好”的长效机制,推动群众从“用水旁观者”转变为“护水当家人”。
水质提升:从“有水喝”到“喝好水”的跨越
针对过去原水混浊、大肠杆菌超标等水质问题,政府部门与泽惠公司强化千吨万人以上水厂“日检九项”自检能力,落实“州县抽检+企业自检+群众监督”三级公示制度,将水质数据实时公示于村级公示栏及微信群。通过全流程管控,水质达标率显著提升,群众饮水安全得到坚实保障。
智慧增效:科技赋能“随开随用”的供水新体验
为破解电费高、水压不稳、漏损检测难等问题,参建各方聚焦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在铁厂乡水洞坪水厂智能水务管理中心,300多个监测点的管网压力、水质数据实时动态展示。通过关键节点部署压力与流量传感器,年漏水量减少超20万立方米,管理效率大幅提升。同时,在高海拔地区推广光伏供电及错峰提水技术,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实现“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的智慧化管控目标。
服务升级:从“柜台排队”到“指尖缴费”的便捷变革
为解决缴费难、反馈处理慢等问题,泽惠公司推行“一户一卡”制度,逐户签订供用水合同并开通水卡,指导用户自助充值。覆盖 NB-iot 水表用户可通过“云南水投在线”微信小程序、银行卡或支付宝实现“足不出户指尖缴费”,水费收缴率显著提高。同时,建立 30余个村级供水微信群,开通 24小时服务热线与投诉专线,通过“双线反馈”机制压缩问题处理周期,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示范引领:从“试点探索”到“全域推广”的实践进阶
政府部门多次组织调研学习先进地区经验,试点经营承包、清单计量、公益性岗位等多元化运维模式,推动管理主体从“政府独唱”向“多元合唱”转变。如今的麻栗坡县,铁厂乡大坪村实现自来水 24小时供应,村民告别“肩挑马驮”的历史;沿边行政村那灯村水厂 24小时运转,彻底终结“望水兴叹”的困境。农村供水网络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动脉”。
麻栗坡的实践证明,农村供水保障既需“真金白银”的硬件投入,更需“精准滴灌”的机制创新。当智慧水务的数据流与群众护水的共识在山间共鸣,当日供水量稳步提升、管网维修及时率显著提高、水质安全全面达标,一幅“水清、业兴、村美”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以水为墨,在云岭大地渐次铺展。
(来源:麻栗坡县水务局、麻栗坡县泽惠供水有限公司)
(编辑:毕琰雯 美编:冯鹤 二审:郑泽娅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