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家园建成啥 群众说了算——文山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推广村级共建理事会机制助推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5-05-26 10:29:4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必须真正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近年来,我州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中,大力弘扬“西畴精神”,推广马关县村级共建理事会机制,发动群众自己动手建设家乡,让群众对自己的家园“怎么建、怎么管”说了算,解决了过去政府“大包大揽”、群众需求“久拖不决”、公共设施“管护难”等问题,实现了乡村建设规划、施工、材料、人工成本“四个节约”,涌现出“给我一吨水泥,改变一个村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大三格、小三格”、社区治理“红管家”志愿服务等典型经验,实现了花小钱办大事,既有效提升了社会治理效能,又发现、储备了一大批农村的能工巧匠、治理能人、致富带头人。目前,该模式已推广至全州1022个村(社区),覆盖率达100%,全州和美乡村建设质效齐升,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如今,在我州广大农村,群众更广泛、更主动、更有效地参与乡村建设管理,以前村干部磨破鞋底、喊破嗓子,群众“无动于衷”,“参与度不高”的现象,被现在“自己的家园自己建”的主人翁意识所取代,群众内生动力不断迸发,大家凝心聚力,共同蹚出乡村建设“新路子”,绘就出一幅幅村村寨寨“新图景”,生动展现了文山大地乡村振兴的动人画卷。

文山市狮子山居民小组:

群众站“C”位 “六共”模式缔造美丽村庄

近年来,文山市新平街道红旗社区狮子山居民小组聚焦“为了谁”和“依靠谁”的问题,组建共建小组,设“民管、民匠、民服”小分队,按照党支部提议、共建小组会商议、党员大会评议、群众决议的流程,引导群众共同决策产业发展、美丽村庄建设等村内事务和发展路径。

共商共管聚群策,共谋家乡之“变”。“队伍多样”形式新,通过召开群众会、支部党员大会,积极动员村内党员带头,发动村内年轻村民组建了14人的狮子山居民小组执行委员会和志愿者队伍,负责包括人居环境卫生宣传、“一老一小”关爱服务等。同时,挖掘村内一批能工巧匠,全力投入到绿美村庄建设中。“思想破冰”众参与,利用“院坝会”“火塘会”等形式,通过党员干部、共建小组带头讲、反复讲、一直讲、带动群众一起讲,让群众从“不关心”变为“我要参与”,实现干部“带着干”到群众“追着干”的转变。“精规细管”展新景,以“美丽宜居、彰显特色”为导向,组织群众围绕硬化路、美庭院、清垃圾和治污水等方面开展规划设计,提炼出弦子花园、老鹰浮雕、民族图腾和庭院美化等彰显彝村特色、提升整体风貌的精品设计,配套完善14条居民公约规范管理,促进乡风民风向善向好。

共筹共建汇群力,共缔家乡之“美”。通过召开群众大会,动员群众自愿筹资筹劳,在争取群众一致同意拿出集体资金110万元的基础上,党员干部积极带头捐款,发动群众捐款筹资30万元,共投入140万元启动绿美建设。组织群众投工投劳、捐资捐物,种植三角梅、蓝花楹等3320余株,改造污水管网2740米,新建防洪沟113.6米,修复扩建道路750米,美化重建废弃小坝塘6100平方米。投劳捐物折资170万余元,建成一批小景观、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让村庄逐步变美变好。规范管理“增效能”,充分发挥共建小组职能作用,以少花、不花财政资金干事的决心,广泛动员群众投工投劳4520人次,多渠道压减“中间商”购置物料,实现“出力+花小钱=办成大事”的局面。

共治共享立制度,共造家乡之“福”。制定“1户至少1人掌握1门技能”的村民就业技能和村庄建设能力“双提升”机制,组织开展家政、烹饪、电焊、砌筑等行业技能培训,鼓励群众就近就业或经商,拓宽增收渠道;盘活资源“口袋富”,做好农村“土”文章,发展“公司+合作社+村民”的模式,盘活荒山松林“沉睡”资源发展林下土鸡、黑山羊养殖,实现村集体收入9.5万元,户均增收4000余元;探索“长效化划段保洁、常态化包保监管、持续化评比评先”机制巩固建设成果,推行“一角钱”工程,将全村划分56段到户保洁,定期组织村民代表开展“红黑榜”评比打分、公示奖惩,让居民公约落地见效,实现乡风“长治久和”,居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砚山县波美村:

“土专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近年来,在村“两委”的带领下,砚山县蚌峨乡波美村激发群众自身动力,充分发挥共建小组成员“土专家”的作用,秉持“自己的家园自己建”的理念,掀起村容村貌整治提升热潮。

让“土专家”汇聚起来。为进一步激发群众开展村容村貌整治的内生动力,村小组长牵头,召集党员共同商议,通过自愿报名和民主推荐的方式,成立了由3人组成的共建小组,把村里的“土专家”汇聚起来,结合个人技能特点和本村实际,参与并协调村内房屋、道路、污水治理、绿化美化等项目建设,带领群众投工投劳降低建设成本,形成共建、共管、共享、共居的良好局面。

让“土专家”行动起来。波美村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在家的大多数是老人和小孩,蚌峨村委会共建理事会部分成员和共建小组的3位“土专家”一起上阵,发挥自身优势,做“设计师”,根据村子实际,对哪里栽树、种花,哪里砌花台,哪里建排污沟等作好规划;做“工程师”,带着本村群众选砖选料,移栽本地树木、花草,自己驾驶挖掘机挖沟建池;做“建筑师”,修砌花台、水沟等。组织老人、妇女、小孩齐上阵,参与卫生清扫、种植花草,全村群众从“站着看”变成了“全参与”,仅1个月的时间,波美村就发生了喜人变化。

让“土专家”盘算起来。波美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建设原计划需投入资金3万元,但“土专家”通过就地取材、废旧利用、自主规划、选材、开挖等措施,有效降低了成本,加上群众积极投工投劳,最终验收核算仅花费1万元,建设的效果也超出了预期。目前,该村共挖掘排污沟50余米,砌成花台200余米,建设污水处理池1个,种植各类花草1000余株、树木50余棵,清理卫生死角30余处,全村从“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转变为“污水、垃圾看不见,道路干净整洁,村中有花有树”的美丽乡村。

波美村成立共建小组,是农村在党的领导下推动乡村建设的新途径,是“西畴精神”的创新和实践,真正把农村的“土专家”用好用活,最大限度发挥能工巧匠的作用,激发群众共建共享的内生动力和积极性,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西畴县坪坝村:

闯出绿美家园新路子

西畴县新马街乡坪坝村委会聚焦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力弘扬“西畴精神”,坚持党建引领,走好群众路线,积极推行“村级共建理事会”模式,走出一条“四力共建”绿美家园新路子。

发挥机制引领力。坚持“建、管、用”结合,组建村级共建理事会,以“1+5+1”模式,引导群众主动参与乡村建设。“1”是指组建1个共建理事会,由村党委书记担任主任,从村组干部、驻村第一书记中推荐副主任,负责统筹指导全村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5”是指组建5个专业服务组,推选30名工匠,组建支砌、浇灌、水电、木工、物资运输5个专业服务组,负责开展技术指导和项目建设。“1”是指将32个村小组划分为10个片区,每个片区各组建1个共建小组,负责收集上报项目清单,组织群众对接专业服务组投入项目实施。

提升规划统筹力。坚持“为群众而建、让群众来建”的总体思路,以实施“五治理一革命”(治旧房、治污水、治垃圾、治村容、治陋习和厕所革命)为重点,共建理事会深入听取和收集群众各类诉求和建议,采取“一事一议、一组一案、一户一策”商定建设方案,坚持“四多四少”原则,多绿化少硬化、多修补少拆建、多整合少零碎、多就地取材少花钱购买,让群众对自己家园“建什么、怎么建、建成什么样”说了算,让群众发展愿望强起来、建设速度快起来。如坪地村小组通过组织召开7次群众会,由共建理事会成员出谋划策,先后集资并投工投劳完成了污水管道铺设,修复损毁道路硬化1000余米、安装路灯58盏、建设花带绿带400米。

释放能人带动力。各个专业服务组的能工巧匠发挥项目建设技术骨干作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让村庄建设少洋气、接地气,推动规划图变成施工图。如柏木箐村小组在修建休闲厅和走廊时,缺乏专业的木工,共建小组将情况报到共建理事会后,共建理事会选派了专业服务组中的2名木工进行指导。目前,专业服务组共派出385人次到各村小组指导和参与项目建设。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在全村项目建设中,按照“政府出物、群众出力,户内自建、户外共建”等方式,各级干部从“亲自上”到“带着干”,群众从“站着看”到“主动干”,从以前的“动不起来”变为现在的“停不下来”。如龙潭坡村小组坚持边探索边建设,资金由村集体、村民“众筹”,物资由乡党委政府支持,技术由专业服务组指导,家家户户投工投劳参与项目建设,仅用9天便完成全村污水主管网建设。截至目前,累计集中施工200天,群众投工投劳6400人次,自筹资金11.4万元,建成花园1个、凉亭2座、停车场1个等,让村子变成了“田园画卷”。

麻栗坡县大坪镇:

“四单”模式推动乡村变美

2024年以来,麻栗坡县大坪镇坚持党建引领,成立村级共建理事会和专业服务队,通过“群众点单、镇村核单、自建接单、集体验单”的“四单”模式,推动乡村建设降本、提质、增效,使群众在共商共建共管中共享发展成果。

“群众点单”置顶“民之所需”。聚焦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群众关切事项,畅通线上线下群众意见收集渠道。在线下,通过代表建议、院坝协商、村民议事会等途径,广泛听取期盼诉求;在线上,积极宣传推广文山“接诉即办”平台、“12345”热线和“一县一码”,将“问题诉求”转变成为“点单需求”。2024年,共收集各类民意诉求120余条,其中共建理事会梳理乡村建设类清单40条,主要涵盖污水治理、道路建设等方面。

“镇村核单”紧扣“地方实际”。镇经济发展办接到村级共建理事会提交的群众意愿清单后,由挂村干部及时组织共建理事会成员和群众代表实地踏勘,精准测算项目所需材料费、人工费,核定户内自建与户外共建部分,形成“户整改清单”和“公共建设项目清单”。该镇上凉水井村委会慢马村小组因村内道路破损严重,排水不畅形成坑洼水塘,严重影响群众出行安全。经村民会议讨论提出“争取政府资金支持、群众参与建设”的道路提升改造请求,镇级及时组织人员逐户逐项实地核查,确定户整改清单、公共建设项目清单。大坪镇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人居环境为目标,通过协调爱心企业捐赠,组织党员干部、群众投工投劳开展绿美建设。目前,群众用旧物布置小景点200余处,打造小菜园、小果园600余个,建设美丽庭院800余户,进一步提升了辖区人居环境质量。

“自建接单”推动“落地实施”。根据核定的两张清单,由村(社区)党组织组织召开共建理事会工作会议,优先推动“户整改清单”销号较好的村小组实施公共项目建设,提升群众“自己家乡自己建”的主人翁意识,主动认领工作清单。户内自建部分由共建理事会指导督促完成,公共部分由专业服务组指导群众参与组织实施。大坪行政村长田、南迷、下半坡等村小组因受自然灾害影响,造成村内道路和挡墙破损严重,影响群众出行安全。村共建理事会及时组织人员进行实地核查并多方协调,由村集体补助价值8万元的砂石料,群众投工投劳完成挡土墙建设350立方米,修复道路300平方米,撬动18万元的建设成效。

“集体验单”检验“建设成果”。自建项目实施完成后,由镇村干部、专业服务组、群众代表和涉及农户组成验收小组,根据项目实施方案和相关标准对完成的项目进行实地验收和评估。同时,遵循“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在集体验收会议上明确管护责任人,发挥群众监督作用,拓展建设成果。该镇大坪行政村熊吃水村主动申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群众筹集资金2万元,政府投入资金30万元,在建设过程中发挥群众智慧,首创了“隔油池+收集池”一体化建设,每户节减500元的建设成本,并结合实际制定了后续管护制度。如今,大坪镇各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马关县田蓬村:

从“政府大包大揽”到“群众合力建管”

近年来,马关县坡脚镇坡脚村委会田蓬村小组通过党建引领、党员带动,在绿美建设、污水治理、房屋风貌改造提升中充分发挥共建理事会作用,有效破解“群众动员难、环境整治难、持续管护难”等问题,乡村治理实现从“政府大包大揽”到“群众合力建管”的转变,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护、高品质生活”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新路子。

“一吨水泥”撬动乡村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示范引领作用,让群众成为乡村建设的主体。组织引领,党员带动。3任村小组干部一任接着一任干,带头清脏乱、搞绿化、作示范,接力攻坚建设家乡,争做乡村建设的“领跑者”。干部牵头,群众行动。党员干部带领群众不等不靠,秉承“自己家园自己建”的理念,以“给我一吨水泥,我能改变家乡”的励志情怀,2015年以来,3次筹资20万余元资金建设村寨,乡村建设实现由“政府要我干”向“群众主动干”转变。

“五个统一”促动风貌提升。党群合力提升乡村颜值,让群众成为美丽乡村“建管用”的主角。统一思想,通过召开党员干部会、群众会,共建理事会深入村寨讲效果、讲标准、分享设计效果图,统一群众思想,激发群众建设动力。统一规划,坚持因村施策、统一规划,将外墙风貌设计与现有住房特点、民族文化及地域特征等结合起来,既规划合理又兼顾群众需求;统一实施,根据群众商议确定的方案,组织各专业服务组进村施工,结合每户群众情况分批推进,安排专人协调解决改造过程中的问题,促进风貌改造有序推进;统一验收,由共建小组组织镇村干部、群众代表、专业服务组等开展验收,按“建成一户、验收一户、督促整改一户”的原则,统一进行现场验收;统一管护,将风貌建设管护纳入村规民约,共建小组监督群众加强管护,确保建设规格标准长期统一。

“四个节约”驱动污水治理。发挥共建理事会统筹协调作用,让“土专家”“手艺人”成为乡村建设的主力军。在规划设计上节约四分之一,在项目施工前,由“土专家”因地制宜开展规划设计,手绘管网布局图,制定“一村一方案”。在提供材料上节约四分之一,按照“共建小组申请、共建理事会审核、镇政府统一配料”的程序,严格用料审批和使用,确保用料有保障、用料不浪费。在人工费用上节约四分之一,组建“施工组”“互助组”“指导组”,采取“工匠+群众”的模式,由群众投工投劳参与建设,有效缩短工期、提高工作效率。在管护费用上节约四分之一,将项目后续管护资产移交村小组具体负责管理,安排专人定期清理维护,管理工作纳入村规民约和村干部考核。

丘北县阿诺村:

乡村振兴向“美”而行

丘北县八道哨乡矣堵村委会阿诺村小组位于双甲山码头旁,与普者黑5A级国家风景名胜区紧紧相拥。近年来,阿诺村充分发挥共建小组引领作用,在村内环境提升、污水治理、文化挖掘、旅游发展等工作中不断创新,带领群众过上和美生活。

组织“引领”,示范带动风采美。阿诺村以党支部为核心,充分发挥村内各类人才的作用,把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为最终目标,通过成立村民共建小组,统筹村内建筑施工、水利水电、农业技术、民间艺术、文旅服务、交通运输、电子商务等方面的人才组建专业服务组,由党支部和村小组干部、党员、名誉村长和懂技术、善创新的同志分别担任各组的负责人,带领群众在污水治理、庭院改造、村庄绿化美化中,形成“政府供应材料物资,村级提供技术支持,群众合力共建共治”的良好氛围,真正做到了“花小钱办大事”、群众的事情群众干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群众“共建”,生态宜居家园美。因阿诺村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吃上旅游饭是村内大部分群众的期盼,要做好旅游,改善环境是首要工作。村内成立了旅游服务专业组,自发组织拆除部分农户乱搭乱建,整治乱堆乱放,阿诺村共建小组为用好有限的资金,建筑施工、水利水电等专业服务组带领群众投工投劳参与污水管网、庭院改造建设。在污水管网建设项目中,村民共建小组发动群众投工投劳为项目节约资金70万元,在庭院改造中,政府供物资、群众自建,节约资金40万元。村民小组共建小组将节约的资金修建提升村内道路,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文化“铸魂”,乡风文明精神美。阿诺村共建小组结合区位优势,积极探索“节日带文化、文化带旅游、文旅融合带经济”的发展模式,民间艺术、文旅服务小组在“名誉村长”的带领下,以白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核心,建设扎染体验馆、开设面具彩绘精品课,开展研学活动,打造“花神”系列文创产品,同时利用“太平节”“子孙会”“花神节”“火把节”等传统节日,在开发中不断传承白族文化,并以此引流,带活村内民宿发展。通过举办各类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吸引游客,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60万元。

农文“相间”,旅游发展前景美。阿诺村共建小组依托有利的区位优势,大力推进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引入玖香和诺香两家玫瑰相关产业公司,流转土地2300亩,种植鲜食玫瑰,开发鲜花饼、玫瑰果汁、玫瑰茶等玫瑰系列产品,有效带动周边群众就近务工,务工收入达504万元。通过发动村内群众改造民居为客栈,如今,爱莲居、柴火小院、今朝醉等15家民宿已成为网红打卡地,生意火爆。在村民共建小组的组织带领下,随着业态的不断丰富,阿诺村已成为普者黑旅游景区的新兴之星,不断带领群众走上旅游致富的道路。

广南县董弄村:

“共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广南县旧莫乡板茂村委会董弄村小组为壮族村落,群众收入来源主要为种植红薯、玉米,养殖高峰牛和外出务工。2024年3月以来,旧莫乡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过程中,探索推行村级共建理事会模式,将董弄村作为试点,组建共建小组动员群众积极投入乡村项目建设。

“一套组织”强带动,打造乡村建设主力军。板茂村委会在村党委的引领下,组建1个共建理事会,通过对全村工匠能人进行排查,组建了建筑施工、水电两个专业服务组;在14个村小组各组建1个共建小组,构建“1+2+1”的村级共建理事会组织体系,发挥乡村建设主力军作用,以全域整治为目标,着力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提升乡村建设效能。

“群策群力”定规划,共绘村庄新蓝图。共建理事会紧扣“基础功能完善,实用美观并重”的理念,组织相关人员深入董弄村开展调研,广泛听取民意,逐户实地勘察,确保规划符合群众实际需求。通过召开会议,讨论项目规划方案,同时,邀请专业服务组能工巧匠实地指导,合理布局规划化粪池、排污管道等基础设施项目。通过“群众事、群众议、群众定”,让群众参与到项目规划全过程,调动群众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村庄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双轮驱动”补短板,自建家园成效好。针对基础设施短板,共建小组以“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花小钱办大事”理念,通过“政府供应建设物资,群众投工投劳”的“双轮驱动”方式,实施民房风貌提升、户厕改造、垃圾清运、污水治理等项目,全村群众拧成“一股绳”,投工投劳,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浓厚氛围。目前,垃圾清运全面运行,污水治理、民房风貌提升、厕所改造全部完工,共节约资金177.87万元。通过共建共管,有力推动美好家园建设。

富宁县上寨村:

边境村的美丽蝶变

富宁县田蓬镇下寨村委会上寨村小组地处西南边陲,与越南隔河相望。过去的上寨村土地荒芜、交通闭塞,人员外流超过60%,是名副其实的边境贫困村。

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中,上寨村通过“支部引领、能人带动、群众参与”的方式推动乡村建设,组建了共建小组,动员20余名本村能人返乡投入家乡建设,在村小组长的带动下,以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和干部规划家乡为契机,以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公共设施和绿美建设为重点,走出了一条全员共建边境美丽家园的新路子。

面对本村“路宽不过1.5米,新房仅有11间”的落后面貌,村小组长召集群众商议,形成了“自己的家园自己建”的共识,共建小组带领能人对村内项目进行规划,采取“政府补助物资、群众投工投劳”的方式,带领群众自己动手干。

2022年以来,在共建小组的带领下,先后建成水池3个,铺设水管3000米,硬化通村道路、村内道路5000平方米,修筑挡土墙3700立方米,修建产业路3公里,安装路灯80盏。群众累计投工投劳1800余人次,实现了规划、施工、材料、人工成本“四个节约”,对比通过招投标实施项目,全村共建项目节省资金70万余元。

此外,上寨村结合现代化边境幸福村项目建设,争取资金700万余元完成污水处理、墙体亮化、庭院和健康步道建设。依托秀美边关独特的自然风光,建设了儿童游乐场、中草药观光园和水上娱乐场3个旅游项目。利用村集体经济建成养老服务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儿童之家等服务场所,实现从“边境贫困村”到“边境幸福村”的美丽蝶变。

(编辑:周秋 美编:冯鹤 二审:关韦伟 终审:徐昌建)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