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让城市更美好 让人民更幸福——文山州开展“七城创建”工作综述
发布时间:2025-05-27 09:21:27
文山市盘龙河生态廊道。【记者陈明凯 摄】
从天朗气清到水碧山黛,从车水马龙的繁华街道到灯光明亮的背街小巷……看得见、摸得着、享得到,幸福感、归属感、获得感不断爆棚的市民频频点赞:“文山越来越美、越来越宜居。”
2021年以来,我州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县(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云南省健康县城、云南省“五城共建”示范县的“七城创建”工作作为加快城市发展、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增强城市治理效能、塑造城市人文魅力、着力增进民生福祉的切入点,聚焦“干净卫生、整洁有序、畅通便利、品质精美”目标,塑造绿美城市新风貌。
压力·动力·加力
“七城创建”工作点多面广,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令市民诟病的“脏乱差”、不文明现象还大量存在,对照国标创文、创卫等软硬环境有许多地方需要“补课”,可谓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创建不仅是为了拿牌子,更是民生所需、发展所需。”面对重重困难,州委、州政府果断决策,成立了“七城创建”工作指挥部,实行厅级领导挂钩联系专项创建工作制度。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定期调研“把脉、问诊、开方”,32名厅级领导挂钩联系文山市城区32个社区创文工作,为推动全州“七城创建”工作提供了有力组织保障。
3年来,全州上下充分发挥机关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等党组织作用,全方位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居民之间多层级联动联通的党建格局。同时,坚持发动全民参与,发挥网格作用,动员网格内党员干部、社区干部及志愿者主动加强与群众座谈交流、走访调查,做到创建资源在基层汇聚、创建难题在基层破解、创建服务在基层升级。全州8县(市)细分1000余个网格,各级机关、单位挂进网格,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定期下沉社区,开展文明宣讲、环境整治、秩序维护;各级各类学校发挥育人平台作用,通过校内教育、校外实践和“小手拉大手”活动,带动广大家庭知晓、支持和参与“七城创建”。
绿色·特色·底色
在整个创建工作中,我州将“绿色”贯穿全过程,全力整治“脏乱差”。截至目前,全州累计提质改造公园广场30余个、建成口袋公园190余个、建成健康绿道190公里;完成32个城市出入口整治,新增绿地面积590公顷、公园绿地面积243公顷,建成区绿地率较2021年提高了5.5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较2021年提高了3.34平方米、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较2021年提高了19.62%。文山市被列入2022年省级绿美城市奖补名单,马关县被列入2023年省级绿美城市奖补名单,23个绿美社区被列为省级奖补名单,全州8县(市)全部进入绿美城市建设省级试点名单,成为全省唯一县(市)全覆盖的州(市)。
通过“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西畴县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石漠化综合治理入选全国第四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马关县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获得“七城创建”启动实施以来首张“国字号”名片;砚山县、丘北县被命名为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今年3月,文山市进入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拟命名公示名单;4月,文山州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5月,文山市被授予“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优美的盘龙河畔,成了市民休闲的好去处。盘龙河,这条曾经“千疮百孔、伤痕累累”的“母亲河”通过综合治理实现了华丽蝶变。如今,盘龙河旧貌换新颜,生态环境实现大幅提升,城市档次得到提高,实现了人与水、经济与环保和谐可持续发展。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不仅改变了城市环境,厚植了城市文明,同样推动了乡村绿美建设,实现了由点促面、连点成线、连线成片的美丽乡村建设,让绿美的人居环境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幸福“底色”。
自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全面启动以来,我州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抓实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加快实现全域绿美,全州1.36万个村庄开展绿美乡村建设,彻底撕掉了“脏乱差”的标签,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到远近闻名的“多肉村”,马关县坡脚镇坡脚村的绿美蝶变正是其中一个生动缩影。建设绿美乡村,村民投工投劳、就地取材打造多肉植物景观;实施“两污”治理,村民组织能工巧匠成立共建理事会,节约治理成本27万余元,成为“两污”治理的典型示范。“如今,看不见污水、闻不到臭味、听不到怨言,人居环境整治带来的‘面子’‘里子’都有了。”坡脚村党总支书记杨宗祥感慨道。
截至目前,全州建设美丽庭院5.05万个,建设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小景观18.35万个,建成省级绿美乡镇52个、省级绿美村庄105个、州级绿美村庄5015个,全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72.29%,经验做法被《中国环境报》报道。马关县、西畴县获批省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以奖代补”整县推进试点。通过完善收转运处置体系,农村垃圾收集转运水平不断提高,全州镇区生活垃圾设施覆盖率100%,村庄生活垃圾设施覆盖率100%,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8.35%。
以绿富民,以富护绿,我州将绿美建设同产业发展、促农增收紧密结合,探索出“绿美+庭院经济”“绿美+乡村旅游”等多种发展模式,全州8县(市)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由点到线到面,形成一道靓丽风景线;兰花庭院、盆景庭院等一个个绿美庭院成为促农增收的新示范。
和谐·健康·幸福
“文山确实变了,变得更干净,也更漂亮了!”在广州打工返乡的市民李文林从下车到家中,一路目不暇接,感受到喜人变化。道路更宽敞、街巷更整洁……这是在外游子回乡最直观的感受,而常年在文山生活的本地居民则有着更深的感受——“七城创建”正在让家乡发生由表及里的蜕变。
文山市地质队小区居民陈大信对此深有体会。地质队小区建于20世纪70年代末,投入使用已有40余年,因年代久远,小区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脏乱差”现象十分突出。
该小区于2021年9月启动改造,通过凝聚群团组织、共建单位、小区居民等多方力量,使老旧小区不“伤筋动骨”就实现“脱胎换骨”。地质队小区能够成为文山市老旧小区改造成功的典型案例,离不开党建引领,更离不开群众的支持与配合,小区居民在电路、天然气管道改造等项目上自愿出资,主动配合改造,才让这个曾经的“问题小区”变成了“幸福小区”。在创建工作中,州委、州政府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起,基础设施加强,城市功能完善,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七城创建”带来的实惠,市民对创建工作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文山市文华路为混凝土路面,路面坑坑洼洼,防滑性低,许多骑车市民都在这里摔过跤。2023年3月14日,文山市开始对这条路实施改造,仅用了半个月就全部完工。“我们选择3月施工就是为了赶在雨季来临前把道路修复好,保障群众出行安全。”文山市住建局项目股负责人张忠泽说。
城市品牌建设永远在路上。文山将继续以“提品质、优环境、促人文”为目标,坚持治理有精度、管理有力度、服务有温度,打造文山宜居康养名片,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文山实践作出更大贡献。
(记者:苏宁)
(编辑:周秋 美编:冯鹤 二审:关韦伟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