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广南非遗的“耀眼蜕变”背后藏着这些秘密
发布时间:2025-05-27 15:15:58
腊八节里醇厚的民俗风情,“娅歪闹新春”的欢腾盛景,“非遗闹元宵·古城赶大集·非遗唱大戏”的热闹非凡,“皇姑节”的庄严祭祀皆是广南民俗画卷中绚丽的篇章。彝族葫芦笙舞灵动飘逸,广南沙戏古朴神秘,壮族彝族铜鼓舞铿锵有力,一个个非遗项目生动展现着广南独特的民族魅力。
近年来,广南县依托丰富的非遗资源,着力培育一批非遗传承馆、非遗工坊等,通过构建“非遗+”保护新格局,让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焕发出全新活力。目前,全县已有101项非遗项目成功列入国家、省、州、县四级非遗保护名录,301位国家、省、州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更是成为守护和传承这些珍贵文化遗产的中坚力量,推动广南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构建保护体系】
夯实传承根基
广南县深入开展田野调查,不断完善非遗名录体系和传承人体系建设。国家级非遗项目《壮剧》代表性传承人王志军获批为第六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非遗传承树立了典范。同时,该县积极开展州级、县级非遗项目申报工作,将《壮族杆栏式制作技艺》《苗族服饰》等18个项目申报为第六批州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夜花街的传说》《汉族山歌》等11个项目列入县级第六批非遗保护名录。此外,经过严格评审,45位传承人成为第七批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一步壮大了非遗传承队伍。
为提升非遗保护工作水平,广南县还组织开展业务骨干培训,邀请各乡(镇)相关人员及民族学会代表参与,有效促进了基层对非遗的关注与重视。同时,积极开展非遗匠人推荐、“桃源乡土人才”专项申报等工作,增强了非遗人才的民族荣誉感和自信心。
【培育非遗工坊】
助力乡村振兴
非遗工坊是推动非遗与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广南县鼓励引导代表性传承人创办非遗工坊,《壮族银饰技艺传习馆》《瓦优锣壮锦刺绣非遗工坊》等8家工坊申报为州级第三批非遗工坊。其中,《铁皮石斛与西枫斗制作技艺》荣获全国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亿安传统糕点制作技艺》获得第二批省级非遗工坊称号。
走进位于八宝镇的蒙智刚壮族银器制作室,一股醇厚的金属气息裹挟着岁月的韵味扑面而来。只见蒙智刚专注地坐在工作台前,一手稳稳握着小锤子,一手轻捏刻刀,在莹润的银质手镯上精雕细琢。环顾四周,柜台里陈列着造型各异的银饰珍品,从流光溢彩的项链、耳坠,到工艺精湛的银碗、银壶,每一件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墙上错落有致地挂满了古朴大气的银饰挂件,在暖黄灯光的映照下,银器表面折射出细碎的光芒,仿佛诉说着壮族银器制作技艺代代传承的故事 。“不仅仅是为了生活而制作的银饰品,而是为了让它在我们壮家人中世代相传。”据蒙智刚介绍,自己主要做的是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银饰,比如民族服饰上的银挂坠、婚礼上的龙凤手镯、以及寓意健康成长的小孩周岁戴的帽子等。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蒙智刚引入机械化生产以提高产量,融入现代化设计,因其独特的花纹,精湛锻造等,各种银饰工艺品逐渐赢得市场认可。2010年6月,蒙智刚荣获“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蒙智刚表示,传统的民间的这些技艺融合到现代的时尚的作品,受到外界的欢迎,广西的订单多一点,主要是手镯、项链、耳环等银饰,今年的销售还不错。
在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带领下,《壮族刺绣》《银器制作技艺》等通过个体户营销、家庭作坊、对外零售等方式,每年实现经济收入100余万元,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推动文旅融合】
激发非遗活力
广南县积极探索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之路,建立了“壮族刺绣形象体验馆”等四个非遗形象馆,鼓励非遗工坊开发创意产品和特色“伴手礼”,促进非遗产业化。打造了广南—者兔、广南—八宝等乡村非遗旅游路线,将《壮族银器制作技艺》《八宝河灯节》等非遗项目融入景区,在八宝田园综合体、坝美世外桃源等景区开展非遗展演活动,吸引游客,拉动消费,让非遗成为景区的文化亮点。该县还依托当地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活动,开展“腊八节”“非遗闹元宵”等活动,展示传统舞蹈、技艺、戏曲等非遗项目,成为吸引游客、拉动消费的重要元素。2024年,该县共开展文化旅游活动20余场次,吸引游客群众15万余人次。今年5月8日至9日举行的“皇姑节”,让全国各地的游客全方位沉浸式感受“皇姑节”的独特文化内涵,体验非遗手工艺品制作等乐趣。来自贵州的游客陈女士表示:有非遗的很多节目,大家都在这里与歌共舞,非常开心。游客沈女士赞叹:太热闹了,有弦子舞、手巾舞,各种舞蹈都有,太精彩了!非遗与文旅的融合发展,不仅提升了乡村旅游的档次,还增强了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实现了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非遗进校园】
培育传承新力量
“非遗进校园”是广南县非遗传承的一大亮点。通过“1+N”和“四进七融”形式,在全县各大中小学开展非遗教学,将《壮族银器制作技艺》《苗族芦笙舞》等项目融入校园,让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与发扬中永葆生机与活力。截至目前,该县共有60余名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担任“校外文化辅导员”,传播非遗项目20余项。每年开设各类非遗传习班120余期,组织开展师生参观、体验非遗活动120余场,受益师生达3万余人(次);以《壮族彝族铜鼓舞》《彝族葫芦笙舞》《苗族芦笙舞》等非遗代表性项目为素材,创编民族课间操在全县中小学校推广;依托非遗工坊培养组建100余人的“小小非遗讲解员”“小小非遗传播者”团队,让青少年成为传播非遗的主力军。
走进广南一小,青砖灰瓦的仿古长廊蜿蜒舒展,与色彩明快的塑胶跑道相映成趣,勾勒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独特景致。校园的每一处景致,都在静静诉说着时光的故事。在那种满腊梅等树木的休闲地,身着少数民族服饰的孩童们围坐一圈,指尖彩线穿梭如蝶,将侬土司传说中的神秘纹样一针一线绣进绣布;50名身着五彩斑斓少数民族服饰的孩子正在舞台上,手持洁白手巾,踏着欢快的鼓点,翩然起舞。他们灵动的身影在阳光下跃动,洁白的手巾上下翻飞,宛如一群振翅欲飞的白鸽,又似朵朵绽放的白莲,将民族文化的活力与风采展现得淋漓尽致。
广南县城区第一小学校德育主任陆明艳介绍:“我们学校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课后服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例如体育类的滚铁环,还有武术等,美术类的有剪纸、刺绣等非遗项目,还有茶艺、书法等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增长了孩子们对民族文化的了解,把民族文化传承和弘扬下去。”该校五年级3班马贝尔同学激动地说:“我们学校的非遗活动丰富多样,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我们感到十分快乐。每次老师教给我们的新歌时,我都感到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我希望用我们的歌声把民族文化传递给更多的人。”
2024年,广南县“非遗进校园”获批为省级典型案例,全年开展非遗培训2592次,受众达11.664万人次。
从古老的壮剧唱腔到沉浸式非遗体验基地,从指尖生花的传统手工技艺到文旅融合的创意商品,从校园课堂里的铜鼓节奏到非遗工坊的银器叮当,从民族节庆的文化展演到“句町夜花街”的潮流消费——广南正以多维融合的姿态,让非遗不再是束之高阁的文化遗产,而是融入生活、促进发展、传承精神的生动实践。未来,广南县将继续健全资金保障机制,强化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市场化创新发展,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记者:沈广站 黄忠艳 卢朝学 通讯员:黄云)
(编辑:周秋 排版:冯鹤 责编:关韦伟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