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绝壁 “攀” 出生命水 沪滇协作润深山
发布时间:2025-05-29 09:05:43
“现在水通到家门口,能喝上自来水了!”当第一股清澈的自来水从龙头喷涌而出,80多岁的李炳丰颤抖着双手捧起水花,浑浊的眼睛泛起泪光。近日,随着上海市虹口区援建的富宁县谷拉乡那林河自然能提水工程试通水,这片石漠化山区延续几 代人的水困历史终被改写。
谷拉乡龙色、峨村两个行政村,地处石漠化地区,地势陡峭,吃水难成了困扰群众生活的“顽疾”,也是富宁县推进乡村振兴道路上亟待攻克的痛点。自上海市虹口区与富宁县建立对口援建以来,这一难题便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历任挂职干部的心头,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
为了找到破题之法,挂职干部们翻山越岭,深入每一个村寨,勘察地形、寻找水源。在充分调研与论证后,去年7月,通过挂职干部协调,上海市虹口区出资623万元,在谷拉乡那林河启动自然能提水工程一期项目。该项目巧妙利用大自然的力量,通过建设自然能(水能)提水站,修建取水口、安装提水设备等一系列设施,借助36米的落差以及河中每小时720立方米的水能作为动力源,每天将500立方米的水量,通过无缝钢管,从海拔282米输送至海拔947米的高位蓄水池,让水“爬坡”往高处走。这一创举,犹如在陡峭的石漠化山区中搭建起一条生命的水脉。
今年,富宁县又投入县级衔接资金400万元,启动谷拉乡那林河自然能提水工程二期项目,实施龙色、峨村两个行政村22个村小组的入户管网建设,让清水流进每一户村民家中。
半山腰上的龙色村小组,46户170余名村民世代居住于此,山高坡陡是这里最真实的写照。李炳丰老人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喝上自来水,是他想都不敢想的奢望。“现在有自来水,我太高兴了。”李炳丰说。看着清澈的自来水从自家门口的水龙头里流出,村民们都笑了。
龙色村小组组长陆树静回忆起昔日缺水的日子,总有说不完的话。他说,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群众吃水全靠下雨后积攒在地塘里的雨水,地塘水一旦用尽,大家就不得不前往9公里外的谷拉河取水。山路崎岖,往返一趟耗时费力,从早到晚最多只能往返两趟,每天至少耗费一个人力背水,才能勉强维持一家人最基本的生活用水。后来,各级党委、政府为村民修建了水窖,将雨水引入水窖储存,但每到干旱季节,送水车依然是村里的“常客”,当地党委、政府不得不出车送水,保障村民基本用水需求。
如今,自来水通到了家门口,陆树静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以前因为缺水,好多想法都实现不了,现在有自来水了,我打算多养些牛、羊,多种点经济作物。”
与龙色村小组情况相似的郎架村小组,同样位于半山腰上,62户210余人长期饱受旱季缺水之苦。村民林绍白感慨地说:“以前我们挑水靠人背马驮,来回一趟要4个小时。现在家家户户都通自来水,再也不为用水发愁了。”
目前,二期项目正紧锣密鼓地推进。承建该项目的公司负责人说,现场工人分成5个班组,在不同区域加班加点进行水池建设及管网的焊接工作。5月完成所有村子的水池和管网施工,并进行试水,让所有村子全部通上自来水。届时,龙色行政村的17个村小组和峨村行政村的5个村小组的群众彻底告别缺水的日子。
谷拉乡那林河自然能提水工程项目,是上海市虹口区在富宁县援建的第二个自然能提水项目。通过沪滇协作,这一创新举措为石山区缺水群众切实解决了生产生活用水问题,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黄鹏 应文吹 钱林 李亚国 文/图)
(编辑:周秋 美编:冯鹤 二审:关韦伟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