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乡美镇兴丨文山市坝心彝族乡:3000余亩陡脆李助农走上振兴路
发布时间:2025-05-29 10:52:01
五月,走进文山市坝心彝族乡陡舍坡村,道路两旁,一片片错落有致的果树林随风摇曳,嫩绿枝叶间,圆润饱满的陡脆李压弯了枝丫,在绵绵细雨中泛着莹润的光泽,空气中飘散着清甜果香,处处洋溢着丰收在望的生机与希望。如今,这里3000余亩陡脆李迎来了丰收季,小小的果实正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果子”。
时间回溯到2003年,坝心彝族乡陡舍坡小学退休教师任祖舜凭借着对农业的热爱与钻研精神,通过在老李子树上嫁接小早李的方式,培育出了全新的李子品种。此后的10多年间,他不断进行培育、驯化、选优工作,让陡脆李的产量逐年攀升,口感也愈发香脆。2014年,任老师怀着尝试的心态种植了3亩陡脆李,令人惊喜的是,上市后10元1市斤的陡脆李仍然供不应求,一年下来有3万多元的收入。这可观的收益,如同一颗火种,吸引了周围村民纷纷前来参观学习、请教种植技术。在任老师的热心带动下,陡舍坡村几十户村民紧随其后,踏上了陡脆李的种植之路。
看到陡脆李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坝心彝族乡主动作为,积极在全乡范围内推广种植陡脆李。不仅向群众发放树种,还大力鼓励进行规模化种植。2018年6月,坝心陡舍坡陡脆李申请注册专属商标,同时,陡舍坡村委会组织成立陡脆李合作社,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2019年,乡上充分整合资源,利用惠民项目引入上海市静安区对口帮扶资金100万元用于发展陡脆李产业。经过不懈努力,2022年陡脆李成功申报“一村一品”产业。目前,全乡陡脆李种植面积已达3120亩,2024年产值约为2059万元,产业规模与经济效益实现双增长。
在陡脆李产业发展进程中,技术支持成为关键保障。依靠先行者的口耳相传,陡脆李在陡舍坡村委会稳固扎根;得益于州经济作物工作站、市林草局、市科学技术协会长期开展技术培训与指导,其产量和品质逐渐稳定。如今,种植范围已从最初的陡舍坡村,扩大至坝心彝族乡陡舍坡、他披、高笕槽3个村委会,共计带动400余户群众参与其中。“每年都有州、市级单位的专家来给我们培训,解决我们在种植中遇到的问题。前几天州上的专家刚来过,指导我们如何追肥、防治病虫害,现在大家互帮互助,每年都有盼头了。2024年,我家产量在5吨左右,差不多有五六万的收入。”坝心彝族乡陡舍坡村委会群众张春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讲述着自己的丰收故事。
产业兴则乡村兴,乡村兴则百姓富。为解决销售难题,当地通过合作社积极牵头,主动联系州内外水果批发商,成功打通了陡舍坡村委会陡脆李的外销路。“起初是大家到市场上散卖,后来通过宣传渐渐地就有批发商和我们联系,销路也慢慢多了起来。现在基本固定有十几个老板收购,省外主要销往四川、贵州等省份。”陡舍坡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左奎川介绍。
陡脆李作为陡舍坡村委会的支柱产业,成为不少村民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陡舍坡村小组的肖国华就是其中之一。“小孩外出打工,家里就我们老两口,看着发展好跟着种了15亩李子,一年能有个十来万的收入吧”肖国华表示,“现在技术培训保障了,李子也有卖处了,忙起来还要叫儿子回来帮帮忙。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看到我们的陡脆李,多多品尝这份美味。”
下一步,坝心彝族乡将在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拓展销售批发场地、建设冷库延长林果存放期限、强化“线上+线下”宣传,拓宽销售渠道等方面持续发力,探索推进生态水果产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让陡脆李的名号响起来,让群众的钱包鼓起来。
(记者:沈广站 通讯员:柏玥)
(编辑:周秋 排版:冯鹤 责编:关韦伟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