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栽下青青禾 收获满仓谷——文山州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水稻插秧纪实

发布时间:2025-05-30 10:09:43  

在文山市新平街道黑卡布岱村,盘龙河从田野中穿过,两岸是肥沃的土地,村民们世代以耕种为生,他们享受着这片土地带来的丰饶与安宁。这里海拔1260米,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18℃的温和年均气温,搭配上充足的日照时长与显著的昼夜温差,构成了水稻生长的天然摇篮。

2012年,国家农业部一纸批文让这片土地肩负新使命——文山州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在此落地,作为云南省国家级区域试验站之一,150亩试验田从此成为种业创新的“实验室”。“这里交通方便,灌溉方便,土壤是胶泥土,肥力中等,适宜水稻生长。”文山州种子管理站站长、高级农艺师李丁未介绍道,中等肥力的胶泥土犹如天然培养皿,为水稻品种的“田间考试”提供了公平考场。

“枇杷黄后杨梅紫,正是农家小满天”,当节气指针划过小满,试验站的“春耕交响曲”正式奏响。细雨如丝绒般笼罩的育苗基地里,晨雾还未完全散去,嫩绿色的稻秧上凝结着晶莹的露珠,仿佛无数颗珍珠缀满了青禾的发梢,技术员王茜俯身观察的身影与秧苗的律动相映成趣,连空气里都弥漫着湿润泥土与新稻芽交织的清新气息。她的记录本上,播种日期、秧龄等数据密密麻麻,为这场移栽作业定下科学基调。

拔秧现场如精密生产线:村民们戴着斗笠,指尖在泥水中轻捻,将秧苗按品种编号捆扎入袋。“1号袋,2号袋...”文山州种子管理站的现场负责人金代珍穿梭其间,每株秧苗都带着“身份芯片”——不同品种的生育期、抗逆性等特性,将在接下来的生长周期中被逐一记录。

移栽环节堪称农田里的“几何美学”:行距28cm,株距15cm,每个小区320丛,密度1.6万丛/666.7平方米,秧苗在每个小区排列成整齐方阵。村民们弓腰插秧的身影与翠绿秧苗相映成趣,细雨中的盘龙河面浮着碎金般的光斑,斜织的雨丝顺着水波漫过田垄,为10公顷试验田的青禾镶上流动的金边。“大家不要慌,慢慢来,认真核对秧苗编号,摆放在对应的小区,快了就容易出错。”金代珍生怕大家忙中出错。“就像在田里写楷书,一笔一划都不能错。”戴着斗笠的陆大妈直起腰时,指尖还沾着湿润的泥星,她望着行距齐整如尺划的秧苗笑道。

“秧苗插后5天,技术人员将按照试验方案,进行定点观察,记载水稻各个时期生长情况,做好田间水肥管理,病虫害的防治,确保试验数据真实、可靠。”金代珍的工作记录本上记载着标准化管理流程。这种“保姆式”培育背后,是为参试品种建立完整的“成长档案”。“每个数据都是种业创新的基石。”金代珍说,通过抗稻瘟病鉴定、米质检测等各项指标筛选,才能让“实验室里的品种”变成“农民手中的种子”,为国家粮食安全把好品种准入关。

据悉,区域试验站建设以来,共完成国家、省级下达的试验任务和州级组织开展的水稻试验151组,品种1793个。今年,共承担国家级、省级水稻品种试验9组112个品种。

“品种试验是品种审定的主要依据,是品种从选育到推广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新品种试验可以客观地评价品种的适应性、丰产性、抗逆性、品质及其他重要特征特性,明确新品种的利用价值和适宜区域,对保障农业生产安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科学的试验数据支撑。同时,新品种展示示范使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使农户尽快了解和掌握应用新品种,起到了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为推广优质、高产、高抗新品种提供依据,加快品种的更新换代步伐。”李丁未说。

当科学育种遇上肥沃土地,当数据监测对话传统农耕,一粒种子的力量,正悄然改变着滇东南的田野风貌。这里的每一株秧苗,都承载着种业振兴的梦想,在盘龙河畔生长出属于中国粮食安全的坚实根基。

(记者:曹志腾 沈广站 通讯员:王茜 金代珍 王开倩)

(编辑:郭韦 美编:冯蕾 二审:关韦伟 终审:徐昌建)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