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文山之干·驻村工作队风采丨王啟富:脚下有泥心中有光的“苗岭书记”
发布时间:2025-06-06 17:26:29
今天推出《王啟富:脚下有泥心中有光的“苗岭书记”》。
在麻栗坡县董干镇麻栗堡村,村民提起王啟富时总会竖起大拇指:“他是我们的‘苗岭书记’,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麻栗堡。”
这位“80后”苗族村党总支书记,用十余年时间带领这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村实现涅槃重生:人均年收入从2013年的不足2000元跃升至1.2万元,集体经济突破50万元,223户危房全部改造,边贸市场年交易额超百万元……一串串数字背后,是王啟富扎根乡土、脚踩泥泞的奋斗足迹,更是一位基层党员干部“心中有民”的生动诠释。
王啟富
走出大山,只为改变命运
1984年,王啟富出生在麻栗堡村一户贫困的苗族家庭,这里山高坡陡、交通闭塞,与越南有一公里之隔,村民长期面临“住房难、饮水难、出行难”的困境。
2003年,为缓解家中经济压力,19岁的王啟富揣着100多元钱,带着弟弟踏上外出打工之路。经过多年打拼,2008年,他和弟弟在广西成立了博白县森鑫林业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年收入上百万元。然而,家乡的贫困始终是他心头的一根刺。
“每次过年回家,看到乡亲们住在漏雨的危房里,我就想,必须为他们做点什么。”王啟富说。
重返故土,扛起脱贫重任
2013年,王啟富放弃城市事业,回到麻栗堡村竞选村党总支书记。当选当天,他便立下军令状:“要让乡亲们安居乐业!”
彼时的麻栗堡村,近半数村民住在土木危房中,雨季漏雨坍塌是常事。面对村民对危房改造的疑虑,2017年10月,王啟富利用自学设计软件,设计出牢固的钢架房,并全程监督施工。2018年,全镇组织在麻栗堡村进行危房改造现场观摩。历时半年,全村223户危房全部完成改造。“改造后的住房安全了,住着心里特别踏实!”麻栗堡行政村岩洞坪村小组村民李明申说。
安居只是第一步。王啟富深知,脱贫的关键在于产业。麻栗堡村地处边境,村民购买日用品需步行9公里。2017年,他多方奔走争取项目政策,开通了麻栗堡边贸互市点,以“六天一街”的频率开市。市场很快成为中越边民交易的热点,旺季单日人流量超600人,年交易额突破百万元。
深耕发展,激活乡村动能
“脱贫不能只靠输血,更要造血。”为激发村民内生动力,王啟富推动“党员创业贷款”项目,扶持养殖大户吴从刚等致富带头人。吴从刚、吴正祥等通过党员创业贷款扩大本地小黄牛养殖规模,年收入超10万元,还带动10余户村民一起养殖。
2021年,王啟富尝试利用无人机和单反相机采集村庄的每一寸土地,通过软件将这些照片拼接成VR图,这一大胆的创新不仅记录下了村庄的全貌,更成为了绘制未来蓝图的起点。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一个集耕地、林地、灾情、产业、教育、户籍、边境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村级数据管理平台应运而生。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中,平台的数据支撑使得政策的制定更加科学,资源的配置更为合理,确保每一项决策都能精准落地,惠及最需要帮助的群众。同时,平台也为公安、教育、医疗等部门提供了极大便利,实现了信息的无缝对接,提升了整体治理效能。
步履不停,点亮乡村未来
如今的麻栗堡村,硬化路通到家门口,太阳能路灯照亮夜行路,卫生厕所、有机肥处理池等设施一应俱全。
但王啟富的脚步从未停歇。2024年,他引入甘蔗、生姜种植,帮助村民销售农特产品。“要让麻栗堡的好东西走出大山!”他说。
从打工青年到劳模书记,王啟富用十余年光阴践行“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幸福”的初心。“心中有民,脚下自有路。”这句话,他常挂在嘴边,也刻进了麻栗堡的每一寸土地。
麻栗堡村的故事,正是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示了科技如何助力基层治理,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力量。在王啟富的带领下,麻栗堡村正以崭新的姿态,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书写着数字化时代基层治理的新篇章。
(麻栗坡融媒记者:李相成)
(编辑:董飞 美编:冯蕾 二审:关韦伟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