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文山之干·驻村工作队风采丨黄骥:一直在“路”上
发布时间:2025-06-07 09:40:16
今天推出《黄骥:一直在“路”上》。
2023年3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总务处副处长黄骥来到文山州西畴县兴街镇甘塘子行政村,成为一名驻村干部,这一驻就是两年时间。驻村以来,黄骥认真履行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长职责,从驻村到助村,“医”路前行,坚持用双脚丈量民情、用热心打动民心、用真心换得真情,以扎实的工作成绩赢得村民们的认可。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儿童工作重要决策部署和省、州党委、政府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要求,全面了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提升留守儿童关爱服务质量。2024年1月,文山州政府研究室联合文山学院课题组、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驻村工作队,深入西畴县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调研,调研报告得到了西畴县党政领导的高度认可。
为此,黄骥多次到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汇报和争取,并得到了医院的大力支持,在派驻西畴县对口帮扶医疗队时派出了一名临床心理科医生,并拨付10万元作为西畴县心理健康中心建设的启动资金。最终,西畴县心理健康中心于2024年9月21日正式揭牌,该中心也成为文山州首家心理健康综合服务机构。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的对口帮扶下,10名经验丰富、技艺精湛的心理治疗师团队,将为群众提供涵盖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健康筛查、科普教育、心理健康促进等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
到任伊始,黄骥便马不停蹄地深入每一户农家,详细了解村民的生活现状、收入来源以及面临的实际困难,迅速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在走访过程中他了解到,甘塘子行政村老炭窑村小组有35亩水田在一公里以外的地方,群众生产种植、运送化肥和秋收时,运送粮食仅凭一条约1米宽的土路,基本靠人力徒步运送或绕行很远的路才能到达,极大地增加了生产运输成本和人力投入。
面对这一棘手难题,黄骥没有丝毫退缩,而是立刻将修缮道路列为首要任务,开启了艰辛的“筑路之旅”。春节刚过,黄骥便和驻村队员来来回回走了几遍这条路,在亲身经历徒步的困难后,黄骥就开始盘算起来要怎么修路。
经过多方咨询,黄骥了解到,如果要把紧邻石壁的土路扩宽并且硬化,大概要60多万元,不仅修路难度很大,资金缺口更大。后来,老炭窑村小组的一位村民说:“如果你们可以保证路面硬化的资金,我可以免费把路扩宽到4米,就算为家乡做点贡献。”大家都很兴奋,但即使这样还是有资金缺口。
当时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领导正在西畴县调研,黄骥就请调研组一行到老炭窑村小组实地调研。两周后,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给予路面扩宽及硬化补助资金6万元,兴街镇又给予3万元补助。这一下大家有了底气,村民们自发开会,捐款、投工投劳,黄骥则到处发动爱心人士捐款、筹集资金。
春去秋来,2024年8月中旬,一条4米宽、总长1000米、硬化厚度18厘米的道路终于通车了。村民们激动地说:“这条路,我们盼了几十年!”
从村里到县城,距离二十多千米。这二十多千米,黄骥开着车来来回回不知道走过多少趟。
“这里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来这里工作,就要为村民实实在在做事!”黄骥通过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座谈、与村民交流、查看台账等形式,快速熟悉村里的基本情况,掌握村里实际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走村入户过程中,黄骥发现脱贫不稳定的重点监测对象刘祖金家厨房因为长期漏雨浸蚀,墙面破损开裂,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家中人口3人,本人四级残疾,长期在外务工,其母亲64岁,在家务农,孩子在兴街镇小学读五年级。该家庭无稳定经济收入来源,生活较为困难,无能力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厨房进行改造和修缮。黄骥及时组织村“两委”人员召开专题研究会,并主动拿出1300余元解决刘祖金家厨房修建资金紧缺的问题。
黄骥在走访监测户中了解到,甘塘子行政村二道箐村小组在县城靖源中学就读高三年级的学生小姚未按时返校学习,通过与家人交流后得知,因为家庭原因连续两年半没有及时缴纳学杂费,小姚准备放弃学业,给家庭减轻负担。黄骥立即赶到小姚家,对其爷爷说:“您放心,既然组织把我派到这里驻村,就是到这个地方帮大家解决问题的,我会把这个情况向组织汇报,一定会让孩子返回学校,顺利完成学业。”随后,黄骥到学校了解小姚的欠费情况,积极联合工作队员用好政策,给予该家庭多方帮助。经过各方努力,小姚顺利返校上学。
如今,黄骥依然奔波在为村民办实事的道路上,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村庄的每一寸土地,用自己的汗水浇灌着这片希望的田野。他坚信用实干为民谋福祉的信念,一定会成为群众心中当之无愧的“贴心人”和“领路人”。
“驻村工作绝非一场短暂而虚幻的‘电影秀’,没有虚构的剧本,没有刻意的摆拍,只有沉甸甸的责任与日复一日的坚守。”黄骥说,驻村工作是一部用汗水、泪水与心血书写的长篇纪实,没有华丽的特效,没有虚构的情节,只有实实在在为村民谋幸福、为乡村谋振兴的使命担当。
(来源:中共西畴县委组织部)
(编辑:郭韦 美编:冯明兰 二审:侯佑琴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