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改革观察 | 文山州青创园“筑巢引凤”打造青年人才集聚强磁场
发布时间:2025-06-10 10:09:16
为全面落实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文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集成联动、协同高效,我们开设《改革观察》栏目,旨在对全州各行业各领域改革试点争取、任务落实、自主创新、经验模式进行总结宣传推介,助力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文山篇章汇聚强大的改革力量。
近年来,共青团文山州委坚持向改革要活力,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推动文山州青年创业就业孵化园正式运行,为青年创业者提供完备的硬件设施和全方位的政策保障,将青年创新创业的星星之火化为燎原之势,促进文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工作经验入选了2024年云南共青团“1+5”工程典型案例。
融合就业协会,做大招才引智“蓄水池”。依托文山州青年就业创业协会,吸纳教育、广告、装修、建材、建筑、农业、电商、餐饮等各行各业创业团队143个,汇集就业岗位1000余个,形成了共青团服务全州青年创业就业的辐射网络,为青年群体实现创业就业梦保驾护航。通过组织开展青年创业培训、研讨、交流活动,为青年创业、就业人员搭建创业平台、提供就业岗位等,助力创业就业青年成长成才,全力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融合三七产业园区,探索柔性引才新路径。依托三七产业园区的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和丰富的三七资源,引导各企业根据产业发展方向和创新需求,加快完善园区产业配套、生活配套功能,推动青年和人才服务职能下沉,合作管理低成本园区,增强对青年和人才的吸纳集聚能力,为青年提供更多发展空间。
融合青年创业就业集市,增强引人聚才承载力。连续两年组织开展青创集市活动为文山优质产品搭建促销平台,采取现场和网上宣传相结合的方式,让创业者在集市中追逐梦想,助力文品出文。集市中各企业、各商家从销售额中提取部分资金捐赠到文山州希望公益服务中心,作为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的专项资金,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党的温暖。
融合中越青年友好交流平台,扩大创业就业朋友圈。组织州内优秀创业青年企业家“走出去”对越访问,促进双方青年在创业就业、跨境电商、边境贸易、青少年交往等方面的沟通与合作,推动在高原特色中药材种植、文旅、茶业等领域达成合作。
2024年中国文山—越南河江青年友好交流活动
文山州青年创业就业协会第一期北京大学高级研修班
聚焦青年创业就业者“怎么引”。聚焦引导大学生服务乡村、招引外出青年返乡创业、培育本土青年人才、拓宽创业兴乡渠道等,激励引导广大青年在乡村振兴中就业创业、建功立业。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机制,积极对接省内外知名高校“三下乡”实践团队持续到文山开展实践活动,同步为文山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推动打造“青创一条街”,形成聚合效应,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招商推介、政策对接和交流恳谈等活动,打造文山创业服务新品牌,支持高校毕业生在文山创业就业。
聚焦青年创业就业者“怎么回”。做实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2024年以来,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百日行动”暨“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活动招聘会,征集岗位86963个,转移就业26986人。稳步推进“团团陪伴·‘就’有‘位’来”促进大中专学生就业行动,组织开展“百校千企万岗”2024年春季双选会文山州专场活动,吸引200余家企业参与,提供岗位2万余个。开展青年电商人才青耘中国直播助农等活动19场次,大力推介销售特色农产品。开展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青年电商培育等各类培训15期,覆盖1100余人。开展线上线下座谈会63场次。
聚焦青年创业就业者“怎么留”。依托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等,2024年以来,开展青年创业技能培训48场次,覆盖创业青年3200余人。在留村青年中培育一批懂农业、懂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土专家”“田秀才”、农业经理人、农村致富带头人。持续擦亮创业贷款引领创业促进就业“金字招牌”,将“贷免扶补”和创业担保贷款作为稳就业、保就业的重要抓手,完成青年创业贷款237户5012万元发放工作,带动891名青年就业,切实帮助青年创业就业群体解决实际困难。
连续举办两届青年创业就业集市暨大学生“毕业季”招聘会活动
解决好“落脚点”问题。用好现有人才公寓、公租房等共享阵地,推进“青年创业就业人才公寓”建设,出台《文山州青年创业就业公寓运营管理办法》,着力推动“从一张床到一间房到一套房”的住房保障体系。着眼于满足年轻人的消费需求和作息爱好,推动发展网红经济、夜间经济,为年轻人“解锁”了更多家门口的消费新场景,创造了“向往的生活”。
解决好“另一半”问题。积极联动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更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每年开展“青年联谊”等线上线下交友联谊活动,通过兴趣分享、单身派对、相亲会等形式,帮助青年和人才扩大“朋友圈”,不少年轻人“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
解决好“下一代”问题。全面落实“两为主、两纳入、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推动教育适应城镇化发展战略,为创业者协调优质教育资源提供服务,有力减轻年轻人的育儿焦虑。
【来源:州委政研室(改革办)】
(编辑:郭韦 美编:冯明兰 二审:谢思思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