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马关百年彝寨 “破圈” 记:从沉寂山村到 “网红村” 的蜕变密码

发布时间:2025-06-10 16:17:22  

五月的马关县大栗树乡腊科村,云雾在青山间流淌。一袭青衫的张周骑马踏过青石板,马蹄声惊醒了古寨的晨雾。寨门“福地腊科,叠水彝寨”的匾额在晨光里泛着温润的光,他策马穿过蜿蜒巷道,百年四合院的飞檐下,火腿的咸香混着溪流的清凉扑面而来。谁能想到,这座始建于清初、曾因时代变迁而沉寂的偏远彝寨,正凭借着东西部协作的东风和基层治理的创新,以及纪检监察机关护航,从沉寂山村蜕变为“网红村”。

图为该县纪检监察干部在马关县大栗树乡腊科村了解相关情况。(汪永川摄)

腊科村的青瓦土墙间,时光的烙印随处可见,建于清末的“一颗印”老宅虽历经风雨,木雕窗棂上的彝族图腾仍清晰可辨,夯土墙上的烟熏痕迹诉说着百年烟火。但曾经,这里因交通闭塞、产业单一,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老宅子无人看管,巷道杂草丛生。转机始于马关县与上海的东西部协作,2023年起,马关县以沪滇项目为纽带,积极争取上海帮扶,用活“沪滇项目”资金,立足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乡俗民风等资源,解密腊科老故事。

村头5400平方米的钢架养殖厂房在阳光下闪亮,厂房内,肥硕的生猪和健壮的肉牛悠闲漫步,总投资1776万元的基地已经投用,目前养殖有牛130头、猪300头,年产值约300万元。配套的1500平方米火腿加工厂正如火如荼建设中,未来按“6+3+1”模式分红,预计年加工火腿5000支、产值500万元。村民张大哥算着账:“5头生猪按订单收购多赚2000元,加上分红,增收更有盼头。”“每笔资金流向、每方土石开挖量都有公示。”老党员李大叔指着公示栏说道。马关县纪委监委组建专项督查组,对项目招投标、资金使用、施工质量进行“嵌入式”监督,先后开展现场检查5次,整改3处施工偏差,确保援建资金“精准滴灌”。

暮色中的四合院亮起暖灯,民宿主人娄大哥在火塘边腌制火腿,弦子声与游客欢笑相融,客房内《腊科故事汇》正被传阅,书中记载的当地传说与习俗,是村“两委”和乡贤半年努力的结晶。村党总支书记赵海笔记本里记满村民关于文化体验的“金点子”,而乡镇纪委书记小何则在另一角仔细核对老宅修缮账目,从项目推进到资金使用,再到院坝会倾听民意等实际问题,全程跟进监督,让乡村改造与文化项目得以顺利推进,让游客既能触摸乡愁,也见证着乡村发展背后的纪律保障。

夜深人静,养殖基地的盏盏灯光与古寨的点点灯火交相辉映。修缮一新的飞檐与拔地而起的厂房并肩而立,溪水潺潺流淌,默默见证着“文化保护+产业发展+旅游体验”闭环的成型。纪委监委监督的“清风”吹亮了公示栏,吹活了产业路,更吹暖了村民心——从老宅修缮的传统工艺坚守到现代厂房的高效监管,从生猪养殖的订单模式到火腿加工的分红机制,腊科村的每一步都浸润着监督护航的力度与民生为本的温度。

青砖与钢架、古歌与直播、传承与创新,在这座百年彝寨里和谐共生。曾经“藏在深闺”的偏远山村,正以开放姿态拥抱乡村振兴,让古老彝韵在新时代焕发出破圈新生的蓬勃生机。

(马关县纪委监委:朱玲)

(编辑:周秋 美编:张振飞 二审:谢思思 终审:徐昌建)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