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广南黑支果乡:乡村“小集市”激活振兴“大能量”
发布时间:2025-06-19 17:20:43
清晨的广南县黑支果乡天生桥村,人声鼎沸,牛铃叮当。占地13亩的天生桥大牲畜交易市场内,数百头膘肥体壮的文山牛正等待交易,来自乡内外的客商穿梭其间,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
“上周刚卖出6头牛,今天又来补栏!”养殖户王安洪大哥笑得合不拢嘴。这个刚建成的大牲畜交易市场,如今已成为辐射周边乡镇乃至县市的区域性交易枢纽,月均交易量超400头,带动全乡产业链“牛”劲十足。
“牛集市”撬动“链式反应”
市场的火爆,催生了“以市兴产”的连锁效应。该乡政府顺势引导周边村民整合闲置土地,规模化种植饲草2000余亩。“以前土地撂荒闲置,现在改种‘桂牧一号’饲草,政府每亩补助300元,亩均增收1100余元!”村民王安洪算起了经济账。
与此同时,乡政府盘活木章坝闲置养牛场地,争取中国宝武集团帮扶资金200万余元,建设文山牛种公牛培育基地,正在对接经营主体,预计年可提供优质种牛20头以上,为产业提质注入“芯”动力。
市场内等候交易的群众
“三端发力”铺就富民强村路
“现在种饲草有补贴,养牛成本低,出门就有市场,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天生桥村小组组长冯光亮笑着说道。
据悉,该村通过“种养销”全链条发展,不仅种售牧草、养售肉牛可以增收,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也预计突破10万元。建成天生桥大牲畜交易市场,创新“土地入股+七三分红”模式(村小组70%、村集体30%),通过系列项目的实施实现农民增收、主体增效、产业增值的良性循环,让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从交易端“活”出共富路。
“三治融合”绘就乡村新画卷
“村里环境变美了,矛盾变少了,日子越过越舒心!”天生桥村村民徐德才高兴地说。
据悉,该村通过环境整治、基层治理等举措,今年已发动群众栽种花木200余株,化解矛盾纠纷60余起,乡村面貌焕然一新。通过环境治理“共治共享”,创新成立“村级共建理事会”,群众主动参与植绿护绿、修缮设施,今年已发动群众栽种花木2000余株,修建环山步道160米,打造特色观牛座位50余个,实现“花小钱办大事”。通过基层治理“春风化雨”,以“一约四会”为抓手,党建引领网格化管理,成功调解村内纠纷10余起、市场交易矛盾50余起,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
正在交易的热闹场景
“四变”绘就共富新图景
“家门口能挣钱,谁还往外跑?”在市场摆摊卖杂货的摊主陶艳说,“仅在市场摆摊,月收入1200元。”
据悉,天生桥聚焦高峰牛养殖这个重点,并逐步延长产业链条,实现产业之变的同时,也促进村民从传统务农到多元增收,拓宽收入渠道,实现就业和收入之变。该市场目前已新增检疫员、市场管理员、保洁员等岗位10个,饲料兽药商店5家,新增货运司机岗位100余个,日用百货商铺和特色零售、餐饮店面18家。此外,每周街天新增地摊经营者20余人。
在市场内摆摊的陶艳在整理货物
黑支果乡党委委员、宣传委员李远宇介绍,通过“市场+基地+农户”模式,该乡实现了“四变”:产业从零散到集约、村民收入从单一到多元、就业从外出到本土、治理从“输血”到“造血”,形成“市场富集体、产业富农户”的共富格局,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一头牛“驮”起一条产业链,一个小集市激活乡村振兴大动能。广南县黑支果乡的实践证明,立足特色资源、精准对接市场,方能将乡土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未来,随着种源基地的建成、饲料加工等配套设施的完善,这片“牛山牛海”还将释放更大能量。
(广南县黑支果乡人民政府:李娜)
(编辑:董飞 美编:冯鹤 二审:侯佑琴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