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文山文笔塔:古韵今风的文化长歌
发布时间:2025-06-25 09:05:48
沿着蜿蜒的青石阶拾级而上,足音叩响历史的回廊,直至文笔塔之巅。凭栏远眺,文山城如一幅壮丽的画卷铺展脚下。眼前这座八角七层的古塔,红墙沉稳,飞檐灵动,在阳光下勾勒出金灿灿的轮廓,古朴典雅中透着一股直刺苍穹的威严,仿佛凝固了往昔的辉煌。
塔身内外,精雕的梁栋与斑斓的彩绘相映成趣,诗词画卷流转着百年文采。最令人心弦微颤的,是檐角悬垂的串串风铃。微风过处,清越的叮咚声袅袅飘散,仿佛穿越时空,唤醒了沉睡的记忆。那玲珑的檐角,巨龙昂首欲飞,磅礴气势似要挣脱尘寰,直上九霄。
极目处,群山如黛,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宛如天地间的巨大屏风;俯首间,街巷烟火升腾,市井人声鼎沸,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步入塔内,焕然一新的展陈馆令人耳目一新。七层空间,层层匠心独运,如同一座立体的文化宝库,珍藏着文山的千年文明印记;又如一条深邃的时光隧道,串联起跌宕起伏的历史脉络,邀人共赴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邂逅。
巍然屹立于东山之巅的文笔塔,早已超越单纯的地标,成为文山城历史魂魄的璀璨象征。然而,她的身世并非一帆风顺,一部“建塔、拆塔、复塔、护塔”的沧桑史,深深镌刻着时代的印记与文山人的精神图谱。
文笔之名,文脉所系
“文笔塔”之名,承载着文山人对文运昌隆的深切祈盼。其别称“雁塔”,更直接溯源盛唐“雁塔题名”的荣光——新科进士于长安慈恩寺大雁塔题名留迹,白居易曾豪吟“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在文山人心中,此塔便是家乡的“雁塔”,是激励莘莘学子寒窗苦读、期盼金榜题名的精神灯塔。它象征着学识渊博、文脉绵长。
每逢大考临近,众多学子登塔祈福,祈求智慧与好运,这一独特习俗延续至今,成为文山鲜活的“文化景观”。高考前夕,熊女士携女登塔,坦言:“孩子备考艰辛,家长能做的不多,唯愿以此祈福,让她心安。”女儿亦感怀:“塔前一拜,心绪渐宁。深知成绩靠努力,但这仪式感如清泉润心,平添一份笃定。”这份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使文笔塔如同一部活着的文化典籍,铭刻着文山人“知识改变命运”的坚定信仰。
建塔之初,祈愿所寄
文笔塔的肇建,源于清康熙年间文山饱受水患之苦的无奈与祈望。《开化府志》载:“康熙十一年癸丑,大水没民居田舍。乾隆三年戊午五月,大水坏民居八百人余,溺水七人。”在科学蒙昧的时代,面对滔天洪水,人们将希望寄托于神秘力量。
康熙中期,开化府令选址东山筑塔,意“拱翼学宫”,命名“文笔”,成就了“雁塔秋风”的胜景与建筑艺术杰作。时人深信,此塔能镇锁兴风作浪的“水妖”,护佑一方安宁。旧塔高七层、19.33米,塔下石碑楹联“双桂争奇,铁画银钩探月窟;一江横影,层峦叠嶂蹑天根”,既描绘文山独特地理,也寄托着先民对家园的挚爱与未来的憧憬。
拆塔之殇,家国抉择
站在2025年的时间坐标,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丰碑愈发巍峨,回望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每一处历史遗迹都承载着民族抗争的悲壮记忆。
时间倒回1944年,穷凶极恶的日寇铁蹄疯狂踏向滇东南,战火在层峦叠嶂间轰然炸响。为了守护身后的万千百姓,构筑抵御侵略者的坚固防线,国民党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关麟征毅然下令拆除这座古塔,将砖石木料用于建筑防御工事。民国《文山县志大事记纪录》清晰记载:“三十四年(1945 年)乙酉……是年夏,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关麟征拆去东文山塔以建筑防御工事。”
拆塔之日,文山人心中象征文脉不熄的精神灯塔轰然崩塌,只留下断壁残垣。但人们深知,这一抉择背后,是在生死存亡之际,为保护老百姓、为抵御外侮、为赢得抗战胜利而做出的艰难取舍。这座古塔的消逝,成为了抗战历史中悲壮的注脚,它见证了中华儿女在民族危亡时刻,舍小义、取大义,以牺牲与奉献捍卫家国的伟大精神,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记,也让我们在胜利80周年的今天,更加珍视和平,铭记那段用热血与牺牲换来的历史。
复塔之举,涅槃新生
“塔毁之历史已明确昭示,弱则不能保全尊严与自信,更无从谈及文化之繁衍光大。所以不忘过去,随时激励民族自强不息之创造精神,使文山繁荣昌盛,才是复塔之正道。”——文笔塔功德碑上的这段铭文,道尽了重建的深层动力。文山建州伊始,州、县领导便将复塔视为传承文化的神圣使命。此塔不仅是砖石构筑的历史地标,更是滇东南文明的精神象征与边疆人民文化自信的基石。
1997年,文笔塔作为文山州“一庆双节”重点工程,正式启动重建。历时1年零24天昼夜奋战,1998年3月29日,一组震撼的文化建筑群拔地而起:平安桥蜿蜒,999级“之”字形台阶大道象征通达,《奔向未来》大型浮雕铭刻发展历程,主体文笔塔与功德碑等巍然矗立。新植的千余株树木,将324亩东山公园点染得郁郁葱葱。“一庆双节”期间,十万文山人拾级而上,登临49米高的新塔。当八角七层的朱红塔身刺破云霄,人们目睹的不仅是“横空出世,傲视苍穹”的壮景,更是边疆文化历经劫难、浴火重生的精神图腾。
新塔以“八角七层八翘”形制呼应传统哲学,重叠飞檐如鲲鹏振翅,通体朱红既延续古韵,亦融入了“文山红土”的地域基因。那999级台阶,取意“三阳开泰”,每一级都镌刻着对吉祥的祈愿,更象征着文山人民在时代征程中勇攀高峰、步步坚实的意志。重建至今,这里每日吸引数百人登山健体、习武练剑,古雅塔身与跃动身影相映成趣,文化地标真正融入了市民的日常血脉。
护塔之志,薪火相传
2022年,一次精心的维护与修缮,为古塔披上灯光与彩绘的新衣。暮色四合,塔顶华光与漫天霞彩交融,绘就“雁塔燃霞”的绝美画卷,引得市民游客流连忘返。摄影爱好者的镜头下,灯光勾勒的古塔与远方都市的霓虹遥相呼应,古老与现代在此刻跨越时空,进行着一场无声而深邃的对话。
2024年1月,文山州、市两级启动文笔塔内部展陈工程,历时一年多的匠心打造,于2025年5月20日惊艳亮相。展陈秉持“一层一主题、一层一珍宝”的理念,从塔、城、文、人、景、礼等多维度,深入挖掘文山教育历史与民族文化精髓。如今,市民步入塔内,不仅能饱览丰厚的历史文化,更能亲手参与塔身模型组装、地标彩绘、铜敲装饰画创作及非遗苗绣等互动体验,沉浸式感受文化的无穷魅力。
围绕文笔塔打造城市文化地标,一系列特色活动正持续激活文化生命力:定期举办的“文笔塔读书会”,让书香与塔影相映成趣;“文笔yeah生活”青年夜校开设非遗手作、文化讲堂等课程,为年轻人搭建夜间文化社交平台;“文笔塔杯篮球赛”则以运动为媒,让古塔见证青春活力。这些活动深度融合文旅与生活场景,持续擦亮“文笔塔”文化品牌,使其从历史地标蜕变为兼具传统底蕴与时代活力的城市文化名片。
今日的文笔塔,已成为文山新型文化空间的耀眼地标,吸引八方来客。它既是千年历史的沉默见证者,更是新时代文山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光辉典范。驻足塔下,仰望这座融汇古今的巍峨建筑,人们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动,与往昔先贤进行灵魂的对话,深切感受着文山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时代脉搏的强劲跃动。文笔塔的故事,是一部生生不息的史诗。它将继续以巍峨之姿见证文山的日新月异,以深厚底蕴守护文山文化的灵魂,成为这片土地上永不褪色、永远闪耀的精神图腾。
(记者:沈广站 图:陈明凯摄)
(编辑:周秋 美编:张振飞 二审:谢思思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