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文山学院“学子边疆行”走进丘北:边疆非遗传承与同心之旅
发布时间:2025-06-25 10:24:57
文网讯 6月21日,文山学院师生一行深入丘北县,开展了一场以“学子边疆行・同心铸国魂・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研学活动。他们通过走访红色遗址、探访民族古村、体验非遗魅力,在实践中深化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与理解。
弥勒湾会址:红色基因的传承之地
夏至时节的丘北县笼罩在淅淅沥沥的雨幕中,天星乡弥勒湾会址的青砖四合院更显肃穆。文山学院师生一行步入陈列室,聆听革命历史,展板图文与实物展品还原了文山儿女在战火中的坚守。
当了解到这里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的意义时,学生徐会琼深受触动,她表示:“文山人民的民族凝聚力令人震撼,革命先辈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传承红色基因,积极投身时代建设。”
在这里,学生们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发表演讲,并齐声高唱《团结就是力量》,歌声在雨幕中回荡,传递出强烈的民族团结情感。
普者黑民族文化馆:民族文化的瑰宝
走进普者黑民族文化馆,师生们仿佛置身于一场民族文化的盛宴。壮族织锦、彝族银饰、苗族刺绣等展品琳琅满目,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民族画卷。学生金宸瑜赞叹道:“这里虽小,却能让人迅速领略到各民族的独特风情与文化魅力。”
仙人洞村:撒尼古村的振兴密码
仙人洞村,一个曾经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如今已蜕变为“全国民族团结示范村”。师生们在此深入调研,从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多个角度探寻其乡村振兴的奥秘。学生杨娟娜感慨道:“仙人洞村将山水风光与民族文化完美结合,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村子把山水风光和民族文化结合得很好,老房子改造成的民宿既有现代舒适感,又保留着撒尼人的火塘、刺绣元素。”学生杨娟娜感叹,“乡村振兴就该立足本土特色,依托自然资源,注重文化传承发展和社区共建,这样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石别村:壮族古寨的温情
作为中国传统村落,石别村古朴而宁静,干栏式吊脚楼沿山而立。师生们刚踏入村子,早已等候在此的村民就热情地为他们戴上红鸡蛋,以传统挂脖迎宾礼表示欢迎。随后,师生一行跟随讲解员穿行于百年吊脚楼,看火塘炊烟、赏夫妻古榕树、过铁索桥。
在民俗体验环节,同学们纷纷化身“小学徒”。舂粑粑时,大家紧握木柄,在壮族乡亲手把手指导下,有节奏地起落,感受着古老舂米技艺的力道;待糍粑在石臼中成型,又跟着壮族群众学裹糯米、包馅料、捏花边,欢声笑语中,软糯香甜的美味逐渐成型。
围坐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火草纺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何美芬身旁,一场指尖上的非遗课堂徐徐展开。只见何美芬将采来的火草层层剥离,指尖翻飞间纤维化作细线,再以脚为轴搓捻成麻线。这传承千年的技艺,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壮族先民顺应自然、物尽其用的生存智慧,也让同学们在针线流转间,触摸到了匠心的温度。“原来火草线是这样做出来的!花米饭不仅好看还特别香,村民的热情更是让我们心里暖暖的。”文山学院学生张露感慨地说,“在这里,民族团结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温暖。”
“这次实践让我们走出了课本,用实践充实理论,用脚步丈量边疆,用双手触摸文化,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和认识。我深刻体会到,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在互动交融中紧紧相依。”文山学院学生杨敏的感悟,正是师生们以实践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解的生动写照,他们用行动在边疆大地上,书写着同心筑梦的新篇章。
(记者:肖琦 文山学院2023新闻学专业学生:金宸瑜 王竹新)
(编辑:周秋 美编:张振飞 二审:谢思思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