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陆光潋:“一针一线绣出民族魂”

发布时间:2025-06-26 15:19:12  

2022年12月,壮族鸟衣被列入云南省第五批非遗名录,而省级传承人陆光潋,用三十年的坚守与创新,将这项濒临失传的手艺从深山带向世界。从手工刺绣到机器改良,从家族传承到广收学徒,这位55岁的非遗守护者正以针线为笔,书写着民族文化延续的新篇章。

“鸟衣是穿在身上的历史”

千年图腾的活态传承

壮族鸟衣的每一处细节都镌刻着濮侬人的精神密码:大袖似鸟翅称“必迪兰”,百褶裙缀禽尾名“盘拜”,银项圈铸鸟首唤“图侬”。这些源自鸟图腾崇拜的符号,被陆光潋视作“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化基因”。“头顶三只角,屁股背包药,衣服滴滴点,裙子够马驼”,陆光潋用一句壮族俗语道出鸟衣的精髓,“手一展开就是翅膀,叠起裙摆就是鸟尾,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飞翔记忆’。”



作为家中第四代传承人,陆光潋从小跟着外婆、母亲学习刺绣。“手工绣一套鸟衣要半年,年轻人嫌麻烦,60岁以上的老人才愿接活。”为平衡效率与传统,她独创“手工绣花+机器制衣”模式:花瓣用祖传针法细细勾勒,衣身借助现代裁缝技术拼接。如今,她的作品不仅畅销文山、广西,更远渡重洋成为海外藏家的珍品。

“不能让手艺断在我们手里”

一家四口的传承接力

在陆光潋的家庭作坊里,非遗传承已成“全家总动员”。丈夫王师傅既能执笔画样,又能飞针走线,2023年更夺得刺绣大赛桂冠;两个儿子从小耳濡目染,小儿子初次执针便能绣出完整纹样;连未来儿媳也被列入“传承计划”。“我们家必须代代传下去”,陆光潋语气坚定。



“这个是我十多年前到农村壮族寨子里面去收的,经过打理一下现在把它放在我店里。有很多人过来看到,都说喜欢要收藏去,但是现在我都不舍得了,我要留着放在我店里,把老一辈的手艺放在这里展示,给喜欢欣赏我们民族东西的人来看。”

面对年轻人断层危机,陆光潋奔走乡野抢救老物件,将80多岁老人珍藏的旧衣改良重制。“那些奶奶摸着新衣泪流满面,说‘死后能穿壮族衣见妈妈了’,我就觉得值了。”如今,陆光潋收集的数十件百年鸟衣在店内陈列,俨然成为活态文化博物馆。



“老手艺要穿出新花样”

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为让壮族鸟衣“飞”入寻常百姓家,陆光潋在保留图腾、土布、花线纽等核心元素基础上大胆创新:改良后的百褶裙可自由切换日常与仪式形态;传统小凉帽融入时尚配色;手工盘扣既保留“绕线千转”的古法,又适配现代服装款式。“现在各族姑娘也爱穿,太阳节订单多得接不过来。”她笑道。



“手工绣花费很多时间,然后就有电脑绣,电脑绣要快一点,价格上要便宜一点。欣赏手工绣的还很多,所以做手工绣的也有,只是慢一点,价格高一点,但是也有民族的特色,机绣的就没那么好,没那么精致。”陆光潋表示,尽管引入电脑刺绣提升产能,但关键部位必须手绣。

民族的魂尽在一针一线里。“希望能把这个衣服做得更好,希望一批人过来学,把我们民族的手工做好、学好。我也希望在保留原有的基础上,加上一些新的元素进去,让更多的人能喜欢、能穿上。”



如今,陆光潋定期接待学生到家研学,将祖传的“花鸟叠绣法”倾囊相授。“只要还有人愿意学,我就教到拿不动针那天。”陆光潋说道。

从深山壮寨到世界舞台,从家族秘技到非遗课堂,陆光潋用三十年光阴守护的不只是一件衣裳,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腾。可以想象,当年轻人穿上改良鸟衣走上街头,当外国游客驻足欣赏花线纽扣的精密,陆光潋这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誓言愈发清晰:“只要还有一个壮族人在,壮族鸟衣就会永远‘飞’下去。”



(西畴融媒记者:勾永龙 柏跃飞  胡昌佳)

(编辑:刘虹 美编:张振飞 二审:谢思思 终审:徐昌建)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