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党旗飘扬照七乡|滇黔桂边区革命斗争的历史见证——红军洞
发布时间:2025-06-29 10:57:18
红土镌刻忠诚,岁月见证初心。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文山发布特别推出《党旗飘扬照七乡》主题专栏,立体呈现党在文山的壮阔征程。从文山第一个党支部——洒戛竜支部的建立到富宁革命根据地的星火燎原,从文山全境解放到新时代建设,七乡大地上的每一道红色印记,都铭刻着文山各族人民始终与党同心、与国同行的忠诚信念。本专栏将带您穿越时空长廊,在文山革命老区的斑驳印记间感受历史的温度,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党史学习基地:富宁红军洞。
富宁,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在风起云涌的滇黔桂边区革命斗争中留下了无数的遗址遗迹,而其中许许多多或因风雨侵蚀或因生产活动或因城乡变迁,被岁月泯灭、被人为损坏。唯独藏于深山之中、覆于草木之下的一个个红军洞,抵御了岁月的侵蚀,旧貌不改,向后世默默诉说着那段值得所有人铭记和缅怀的历史。
龙仇红军洞。龙仇红军洞位于谷拉乡龙灯村委会龙仇村小组后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原红七军二十一师副师长黄松坚等领导创建了以富宁七村九弄为中心的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公开打出红军旗号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七村九弄的革命烽火,引起了滇桂国民党当局的恐慌。1935年初,滇桂两省同时派出桂军苏新民部、滇军尹国华部对“七村九弄”革命力量进行会剿。1935年1月下旬,桂军苏新民部进犯九弄中心地带的龙仇、龙华、龙灯、龙怒一带。红军游击队提前得到情报,驻在龙仇的红军提前带着村民在敌军到来前就到龙仇后山的岩洞隐藏。当敌人搜索到龙岩洞时,红军游击队用洞内险要的地形地势同敌人开展战斗,打了一个下午,敌人都攻不下来,天将黑时,红军游击队悄悄从另一侧出洞,突然从敌后开火,歼敌10余名,敌人眼看情势不妙,只得狼狈逃走。红军利用龙仇岩洞保护了群众的安全,群众为纪念红军,把龙仇岩洞称为红军洞。
甘屯红军洞。甘屯红军洞位于富宁县谷拉乡甘屯红军村右侧100多米处,距谷拉乡政府驻地8公里。甘屯红军洞处于九弄石山区与谷拉土山区的结合部,是从谷拉到九弄谷留必经之咽喉要塞,是一个重要的前哨,上可达谷拉,下可达龙灯、谷桃、多贡等村寨,方便与四周联系,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边区第一次党代会召开后,红军游击队把甘屯作为一个重要的前哨,派一个红军分队把守。红军为了不扰民,住进了甘屯村旁的山洞,并在外洞口到内洞口100多米长的地段设了四道用石头砌成的防御工事,平时在外洞生活、学习、议事,危急关头可撤到内洞隐蔽。在敌人对七村九弄根据地的多次“围剿”中,红军总是凭借甘屯岩洞的天险与敌人周旋,组织群众带着主要财物转移到洞内,使群众一次次逃过了敌人疯狂烧杀掳掠的劫难。为纪念红军,群众将该洞命名“甘屯红军洞”。
甘邦红军洞。甘邦红军洞地处富宁县那能乡那法村委会甘邦村小组后山的半山腰上,洞口呈不规则菱形状,洞内有红军题字“毛委员万岁”,洞中有洞,贯穿整座山的小洞口可作暗堡,大洞口设有高2米、长4米的战壕。1937年3月,云南广富守军反动军阀龙汉斗部队一个连对甘邦根据地进行围剿,烧了甘邦、弄言两个村庄,当时红军大队远离甘邦,此地只有9名战士和几个赤卫队员,在掩护群众撤退后,退守后山山洞,并多次粉碎敌人的进攻,敌人弹尽粮绝,狼狈撤退,红军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因而得名红军洞。甘邦红军洞是了解红军战斗历程的重要历史佐证。
往事越千年,历史翻新篇。这些散落在崇山峻岭间的红军洞,是党领导的滇黔桂游击队在艰苦条件下顽强斗争、英勇保护人民群众的历史见证。当年的战火已烟消云散,但滇黔桂边区革命斗争历史功绩将永远铭刻在各族人民的心中。
(文山州委组织部、州委宣传部、州委党史研究室、州融媒体中心联合出品,富宁县融媒体中心制作)
(编辑:周秋 美编:张振飞 二审:郑泽娅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