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文山之干·驻村工作队风采 (第42期) | 陈光辉:用心干好乡村振兴点滴事

发布时间:2025-07-01 15:53:43  

编者按

近年来,文山州坚持把驻村帮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广大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他们舍小家、顾大家,用责任和担当在农村广阔天地书写初心和使命,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了群众的幸福指数,厚植了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执政根基。

为全面反映我州驻村帮扶工作成效,将定期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讲述他们在基层一线为民服务担当作为的生动故事,展示他们的靓丽风采。敬请关注!

今天推出《陈光辉:用心干好乡村振兴点滴事》。

2022年4月,文山州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干部陈光辉带着组织重托与期望,满怀激情与梦想,踏上前往文山市小街镇者底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新征程。三年多的驻村时光,他用脚步丈量着者底村每一寸土地,用汗水浇灌着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描绘着“俯首甘为孺子牛,挥洒青春为人民”的美丽画卷,不断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建破局:从“软弱涣散”到“星级支部”

初到者底村,陈光辉面临严峻挑战,村党总支软弱涣散,党支部政治引领作用发挥不明显,各项工作在全镇末位徘徊。他顿时深感责任重大,第一时间找来驻村工作相关文件,认真学习职责规定,很快进入第一书记“角色”,带领2名队员走村入户熟悉村情,收集民意,下定决心一定要让者底村走出发展“困境”。他在调研的基础上,认真厘清村党组织建设工作思路,配合村“两委”选优配强20名村小组干部,并建议对部分不在状态、不敢担当、不适宜担任现职的村干部予以调整。万事开头难,推进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部分村干部对岗位调整存在抵触情绪,认为这是对他们能力的否定。陈光辉和其他村“两委”干部商量,分头靠前做工作,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开导,赢得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2023年,他提议推行“头雁领航”计划,构建以“精准培育、差异激励、动态管理、典型示范”为主要内容的标杆型“头雁”培育体系,锻造一支敢担当、能担当、善担当的“头雁”队伍,先后培育一批理念新、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致富带头人3人,辐射带动16户群众种植生姜、辣椒1200亩,以“头雁效应”激发“群雁活力”。同时,他还积极对接挂联单位与下寨和恨底党支部结对共建,引入资源、拓宽思路,在多方努力下,使软弱涣散党组织顺利“摘帽”,年底被评定为“四星级支部”,者底村从全镇工作末位,一跃成为全镇的先进典型。

民生攻坚:从“四处化缘”到“村庄蜕变”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村庄要发展,经费短缺是“老大难”问题,陈光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变身为“乞讨先生”,专心琢磨群众需求难题,一边分析村庄发展“瓶颈”,一边向上级争取资金,通过多方争取资金、寻找物资、拉动项目,美丽村庄建设终于“拉弓上弦”。他“四处化缘”,先后协调水泥230吨,助力169户群众完成庭院和入户路硬化。协调4000余株樱花和银杏绿化村内道路3公里。争取资金30万元,修缮产业路和灌溉沟渠3公里,新建排洪沟0.2公里,安装路灯14盏,提升恨底、中寨2个村的民族团结文化氛围。通过“绿美村庄”建设行动,将村里闲置的空地“变废为宝”,建成小花园、小菜园、群众健身广场,并动员各方力量稳步推进“厕所革命”,农村人居环境得到大幅改善,营造了干净整洁、风景优美的乡村宜居环境,2024年被镇党委评为“绿美村庄建设达标村”。

小组干部张执昌感慨道:“没有陈队长,这条沟暂时还修不起。”他还对接云南民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志愿者到村为留守儿童开展夏令营活动,在“一老一小”工作中探索形成“三好工作法”在全镇推广,陈光辉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用真心换取信任,用汗水浇灌希望。

产业赋能:从“家门口就业”到“稳定增收”

秉持“就业优先、产业富民”的理念,陈光辉全力推动群众在家门口就业。然而,推动致富产业发展并非易事,在万寿菊产业调研过程中,发现收购点距离远、运输成本高,影响了群众的积极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多次与收购企业沟通协调,增设收购点,降低运输成本。同时,他还邀请农业专家到村开展万寿菊种植技术培训2期,提高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和技术水平。

他深入田间地头,结合群众意愿推进土地流转发展茭白产业和中药材产业。在推进土地流转过程中,部分群众存在顾虑,担心土地流转后自己的利益得不到保障。陈光辉利用晚上时间一户一户登门做工作,开展惠农政策宣传,搬开压在群众心里的“石头”,成功流转土地900余亩,引进杰瑞农业有限公司发展茭白产业和中药材产业,就近提供40个就业岗位,串起家门口就业链,托起群众共富梦。帮助47户群众办理小额信贷203万元,扶持村民发展种植养殖产业,开展农业技能技术培训3场,提升村民农业种植养殖管理技术,有效运用科学手段促进农作物及畜禽养殖稳产增收。同时,探索建立“包村、定组、联户”工作机制,做好防返贫监测,动态调整低保340户,安排公益岗32名,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治理创新:从“矛盾化解”到“乡村和谐”

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陈光辉推行落实“一约四会”“四议两公开一监督”机制,规范村级事务决策流程。在推行初期,一些村民对新机制不理解、不配合,他多次组织召开村民大会,详细讲解新机制益处,引导群众自觉参与村级监督,督促村“两委”干部主动联系服务群众。

为达到“人人关注绿美乡村、人人参与绿美乡村建设”的目的,陈光辉和村“两委”干部在广泛征求意见、虚心听取民声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党员公益日”制度和“卫生红黑榜”制度,成立共建理事会,推行全域美丽“一张图”、项目推进“一张表”、整合提升“全系统”等措施,组织村民全员参与环境整治、饮水管网修缮、活动场地硬化等集体事业15次。组织村文艺队编排“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主题文艺节目,开展文艺汇演12场,以文艺形式强化感恩教育,引导村民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变,以“文化纽带”搭建乡村文化发展新格局。陈光辉创新网格化管理模式,打造精细化基层服务,全面细化管理“单元格”,明确责任人,做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去年,村里发生了一起邻里纠纷,双方情绪激动,火药味十足。陈光辉得知后,立即和村“两委”干部赶到现场,耐心调解,最终化解了矛盾。驻村三年来,先后配合村“两委”调解矛盾纠纷24起,开展“好媳妇”“好婆婆”“和谐家庭”评比3次,民风、家风、社会风气持续向好,乡村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陈光辉从机关到田间地头,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将责任与担当倾注在者底村的每一个角落。他深知驻村工作不易,但他始终坚守初心,勇于破解难题,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用热爱诠释驻村情怀,用担当践行驻村使命。

(来源:文山州委组织部、文山市委组织部)

(编辑:刘虹 美编:陆军 二审:关韦伟 终审:徐昌建)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