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深、联、帮”专项行动|文山盆栽生姜种出富民新“姜”来

发布时间:2025-07-03 09:44:31  

开栏语: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委抓工作“三部曲”要求,文山州常态化开展“深、联、帮”专项行动,广泛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用心帮扶企业,以工作实际成效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企业满意度。文山发布特推出《“深、联、帮”专项行动》专栏,看各级各部门“沉一线、解难题、促发展”做法,学把“点滴小事”当成“心头大事”去干的实干精神,助推文山州实现“三年上台阶”目标。

近日,文山首个现代化生姜科技育苗基地在文山市德厚镇高速路口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正式落成投入使用。该基地由云南玉乡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主导建设,通过引入盆栽种植水肥一体化等创新技术,突破传统生姜种植瓶颈,为文山农业现代化转型与乡村振兴战略注入强劲科技动能。

盆栽技术破难题 

水肥一体提效能

在德厚镇基地大棚内,一盆盆生姜种苗整齐排列,叶片翠绿挺拔。与传统露天种植不同,此批5月移栽的姜苗,通过精准控温、控湿系统实现标准化生长,预计亩产8吨,较传统模式提升60%。

云南玉乡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贵云说,传统种植有轮作周期长、土传病害导致减产、土地租金高等痛点。而基地独创的“牛粪发酵基质+腐殖土”配方,配合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使水肥利用率提升至100%,较传统大水漫灌提升节水率40%。关键的是,盆栽种植体系实现“姜—玉米—油菜”三年轮作模式,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彻底打破“种姜伤地”的产业魔咒。在销售方面,采购商更能接受这种无病无臭的生姜。在管理方面,也比传统种植方式大大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损失。

良种培育增效益

家门口就业惠民生

基地育种团队从文山本土生姜品种中优选出高原特有品系,这些品种凭借其更强的抗病性、更优的品质以及对当地气候土壤的良好适应性,成为高产稳产的基础,且良种姜辣素含量达到0.1%至0.3%。

张贵云说:“好品种搭配好技术,去年在德厚镇试种了3亩,亩产达7.5吨,今年我们又在德厚镇和追栗街镇扩种了70亩。下一步,计划将这套技术和种苗向广大种植户推广。”

基地的建成运营,不仅带来了农业技术的革新,也直接带动就业结构优化。目前,基地已吸纳固定用工27人,涵盖技术管理、田间操作等岗位,并优先聘用周边村寨的农户,月均工资4500元。

“以前在外打工,起早贪黑只能勉强维持生计。现在,在家门口的生姜基地工作,工作轻松,骑电动车很快就能到家,还能方便照顾孙子。”务工人员丁桂梅说。

政企携手强链

产业振兴富民

与此同时,在追栗街镇,总投资2772万元的生姜加工中心正在加速推进。该项目整合乡村振兴衔接资金、上海对口帮扶资金与企业自筹资金,将建设集智能分选、热泵烘干、恒温仓储于一体的现代化加工中心,项目建成后将形成“种苗供应—技术指导—保底收购—精深加工”的完整闭环。相较传统的加工方式,可减少10%损耗。

据了解,按照规划,该项目将通过“企业供苗+农户种植+合作社统销”模式,年内带动5000亩生姜标准化种植,预计实现产值2亿元,带动5个村委会集体经济增收150万元以上。

“我们是云南省第一家盆栽式生姜种植基地,德厚镇基地是种苗和技术示范核心,追栗街镇加工中心是产业‘航母’。当两个基地形成联动,将成为云南最大的生姜产业集群,可让文山姜走向全国餐桌。”张贵云说。

(田雪)

(编辑:刘虹 美编:陆军 二审:关韦伟 终审:徐昌建)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