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新文山 新实践】村级共建理事会 “理”出乡村振兴新风貌

发布时间:2025-07-09 16:49:31  

村级共建理事会  “理”出乡村振兴新风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限度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近年来,文山州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中,大力弘扬“西畴精神”,开展“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帮扶企业”专项行动,推广马关县村级共建理事会机制,发动群众自己动手建设家乡,让群众对自己的家园“怎么建、怎么管”说了算,解决了过去政府“大包大揽”、群众需求“久拖不决”、公共设施“管护难”等问题,实现乡村建设规划、施工、材料、人工成本“四个节约”,涌现出“给我一吨水泥,改变一个村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大三格、小三格”、社区治理“红管家”志愿服务等典型经验,实现花小钱办大事,既有效提升了社会治理效能,又发现、储备了一大批农村的能工巧匠、治理能人、致富带头人。目前,该模式已推广至全州1022个村(社区),覆盖率达100%,全州和美乡村建设质效齐升,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激活群众动力建设家乡

基层首创破局。村级共建理事会起源于马关县都龙镇茅坪社区。2021年,茅坪社区实施绿美村庄建设时,主动探索建立“1+10+N”模式,成立共建理事会,下设为民服务小分队10个共58人,涉及电焊木工、管网安装、绿化保洁等,群众积极投身家乡的公共设施建设管护、绿美建设和“两污”治理。这一模式的成功,为激发广大农村群众内生动力找到了良方。

试点优化升级。2022年,州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授权马关县认真总结经验,逐步形成“1+N+1”模式在该县迅速推开,“1”即每个村(社区)组建一个共建理事会;“N”即在各村(社区)组建若干个专业服务组,如建筑施工组、水电组、农村电商组等;“1”即每个村(居)民小组组建一个共建小组。村级共建理事会由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主任,相关组织成员从村组干部、村民代表、工匠能人等人员中,采取组织引荐、群众联荐、个人自荐等方式产生,组织广大群众主动投身乡村治理,成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马关做法。

全州全面推广。2024年,文山州把马关做法在全州范围内推广,依靠党组织的引领,以“组织共同建、需求共同提、资源共同筹、服务共同做、标杆共同争”为理念,通过“群众提议—共建理事会商议—村‘两委’审议—乡镇党委政府审批—共建小组承接”流程,不断完善共建共治机制,实现了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让群众更广泛、更主动、更有效参与乡村建设管理,不断激活边疆治理新动能。

西畴县兴街派出所建设6个社区警务室,让民辅警真正走到群众身边。

文山市新平街道红旗社区狮子山居民小组组建共建小组,共同缔造家乡之美。

实施绿美村庄建设后的马关县都龙镇茅坪社区

共建共享绘就乡村新画卷

激活人民群众“源动力”。以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多,乡村建设工作推进难,村干部磨破鞋底、喊破嗓子,群众无动于衷,参与度不高。现在,通过组建村级共建理事会,用好“接诉即办”“院坝会”“火塘会”等方式收集群众各类诉求和建议,通过“一事一议”“一组一案”“一户一策”商定建设计划和管理措施,让群众对自己的家园“怎么建、怎么管”说了算,主人翁意识不断迸发。在乡村建设中,采取“自下而上”形式,将需要建设的事项及意愿报村(社区)共建理事会,由村(社区)共建理事会审核、村(社区)“两委”研究,报乡(镇)党委政府审核同意后,划拨资金(建设材料)到村(社区),由村(社区)共建理事会统筹村(居)民小组共建小组及专业服务组开展工作。

蹚出乡村建设“新路子”。以前,乡村建设项目多交由第三方组织实施,最多吸收几个有技术基础的群众务工,群众参与不够,资金投入有限、建设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现在,通过组建共建理事会,针对厕所、垃圾和污水“三大革命”、绿美乡村等方面的项目建设,探索了户内群众自建、邻里帮建和户外村组互建、共建小组统筹共建的方式,全面推行“政府帮一点、村组出一点、能人捐一点、群众凑一点”的“四个筹一点”和“政府统购材料省一点、群众投工投劳省一点、施工成本利润省一点、变废为宝省一点”的“四个省一点”措施,整合各方资源投入乡村建设,让能人真正“能动”,带出“不走的施工队”,有效解决了资金不足、力量分散等问题。2024年,全州村(社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72.82%;累计建成农村卫生户厕47353座、自然村公厕282座,分别超额完成44.84%、38.24%,农村卫生户厕覆盖率达78.35%;全域推广“五分钱”“一角钱”工程,全州自然村中建立、执行垃圾清运收费制度比例分别达100%、81.4%,镇区垃圾设施和村庄生活垃圾设施覆盖率均达到100%。

绘就村村寨寨“新图景”。以前,村子要实施什么公共设施项目,群众多会说那是政府的事而袖手旁观,甚至还会喝倒彩。现在,通过组建共建理事会,党员干部带头干,群众之间帮着干,为民服务助力干,各级干部从“亲自上”到“带着干”、群众从“站着看”到“主动干”,从以前的“动不起来”变为现在的“干劲十足”,干群同心拼建设、快发展已成为全州上下的行动自觉。“文山市柳井乡夹马石村小组通过乡政府购买外墙漆、村内自建小组组织工匠队自己刷漆的方式,完成24户房屋风貌改造,仅花费1.45万元”“广南县底圩乡坝庄村群众共集资75万元,投工3200余人次,完成进村道路硬化15公里,10个村小组全部实现进村道路硬化,出行难问题全面解决”等典型在壮乡苗岭不胜枚举。

创新基层治理“微单元”。以前,邻里矛盾纠纷化解、村规民约执行等工作在村级都是条块管理,多由村“两委”人员按职责抓好落实,面临人少事多、疲于应付的情况。现在,通过组建村级共建理事会,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统筹力、组织力、服务力,增强了群众自治的积极性、主动性,汇集了更多力量参与乡村治理,共治共享、为国守边的理念深入人心,西畴县“三必到、四必访”(即:矛盾纠纷必到、突发事件必到、聚集活动必到,困难特殊家庭必访、留守家庭必访、长期外出返乡家庭必访、新分户家庭必访)、文山市消防入户、麻栗坡县下金厂乡“六小模式”(即:搭建网格“小平台”、用好普法“小队伍”、关注特殊“小群体”、办理化解“小问题”、探索治理“小创新”、改善生活“小环境”)等基层治理创新助力边疆治理不断取得突破。同时,把致富带头人、工匠技术能手、返乡创业青年、退伍军人等能人组织到共建小组中,通过参与乡村治理锻炼,为村(社区)培养储备了一批村组后备干部。

(中共文山州委政策研究室供稿)

(编辑:周秋 美编:冯明兰 二审:关韦伟 终审:徐昌建)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