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让三七“回家”——七丹药业积极推广垄鑫棉隆土壤熏蒸技术实现老地复种
发布时间:2025-07-10 21:25:53
文山盛产三七,其产量、质量全国第一,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三七之乡”。文山三七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90%以上,质量居全国之冠。
近年来,文山州认真落实云南省产业强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围绕打造世界“三七之都”发展定位,做好三七种植、加工、交易、品牌打造等文章,全力推进三七全产业链发展。2023年,文山州三七中药材种植面积229.5万亩,全州以三七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实现综合产值351.51亿元。
但三七不能连种一直是三七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烦恼”。对此,文山州采取“政府引导+科研攻关+企业推广”模式,成功解决了三七连作障碍难题并在生产中示范推广,实现三七“回家”。作为三七产业发展的“领头雁”,七丹药业积极推广科研成果,引导三七种植户老地复种,促进了三七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历史之痛:连作障碍成产业发展“拦路虎”
人们都知“北有人参,南有三七”。三七,明代药学家李时珍称其为“金不换”,早已成为云南的重要地理标志产品。作为三七的道地产区,文山自有其独特之处。适宜的气候条件,加之种植区土壤属黄红土壤和红壤类型,土层深厚、疏松,富含稀土元素和铁、钙、钴等微量元素,是文山三七产量、品质优于其他地区的主要原因。
一方山水、养一方道地原料。三七不仅具有很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还是文山州重要产业之一。但由于三七对土壤条件要求极为苛刻,在传统模式下,种植过三七的土地,往往需要15至20年才能再次种植,否则三七的生长会受到严重抑制,产量大幅下降,品质也难以保证。这是因为三七生长过程中,根系会向土壤中分泌一些自毒物质,同时土壤中的病原菌、线虫等有害生物大量繁殖,土壤微生物群落失衡,土壤理化性质恶化,导致后续种植的三七极易遭受病虫害侵袭,出现根腐、立枯等病害,甚至绝收,也就是连作障碍。
“三七不能重茬。”这句流传在三七种植户中的老话,曾像一道无形的枷锁,严重制约着三七产业的发展。三七产业规模越大,可用的轮作土地越少,三七种植户只能去其他地方种植三七,文山三七产业发展空间仿佛被套上了“紧箍咒”。
攻坚克难:多路并举寻求破局之道
让三七“回家”。一场围绕破解三七连作障碍的科技攻坚战在文山全面打响。州委、州政府,科研团队和企业多方协作,投入大量资源,展开了一场攻克连作障碍的攻坚战。
采取政府引导、科研攻关、企业推广的模式,引进成立专家院士工作站,依托昆明理工大学等科研平台,开展三七种植连作障碍技术研究分析,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开展三七种植连作障碍技术攻关和试验推广。
“连作障碍表现在作物上,根子在土壤。”七丹药业副总裁李建明博士介绍,解决三七连作障碍最好的办法就是采用土壤熏蒸修复,只要撒熏蒸剂、翻地、覆膜就可实现自然熏蒸。土壤熏蒸修复是一种高效防治土传病害的技术,一次施用可有效防治土壤中的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及杂草等,达到恢复产量,甚至提升品质、提高产量的目的。
“土壤消毒有很多技术和产品可以选择,但需要重点考虑环境相容性和技术的可行性,而且不是只做土壤消毒就可以,还需要选择无病菌种苗进行栽培、中耕技术管理要跟上等。因此,七丹药业是采用‘垄鑫棉隆土壤熏蒸修复技术’来解决三七连作障碍的问题。”李建明说,垄鑫棉隆是全国唯一登记在三七种植的土壤熏蒸剂,垄鑫棉隆(98%棉隆颗粒剂)遇水生成异硫氰酸甲酯等迅速扩散到土壤颗粒间,从而有效杀灭土壤中的真菌、细菌、病毒、土壤线虫、地下害虫、螨类和杂草。垄鑫棉隆必须配合精耕施于土壤中,然后盖上塑料薄膜对土壤熏蒸,一定时间后揭膜敞气,等待15天后进行播种,这样不仅根腐病防治效果达95%以上,三七亩产也能增长30%以上。
“垄鑫棉隆土壤熏蒸这个技术虽好,但是要特别注意使用方法,如果不正确使用就会发生药害。”李建明介绍,使用垄鑫棉隆时土壤温度应在12℃-30℃最佳,土壤湿度应大于60%以上。
未来可期:为“南国神草”开辟了可持续的沃土
在文山市德厚镇河外村的七丹药业三七科技种植基地,栽种了两年的三七每一株都长势良好。基地技术负责人张炜介绍,七丹公司成立以来,一直专业致力于文山三七及云南特色名贵中药材GAP规范化种植,现已形成成熟的种植、技术研发、采挖、仓储及销售体系。先后在文山、砚山、丘北等地开展了文山三七GAP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工作,多年来,公司一直大力开展三七老地轮作、连作实验,努力探寻老地复种的发展之路。
“经过多年的反复试验,我们已经完全掌握了垄鑫棉隆土壤熏蒸处理轮作技术。”张炜说,2019年,七丹种植公司就在丘北进行了60亩的老地复种,当时产量在900千克每亩,第二年新增600亩,产量达到了1300余千克每亩,可见使用垄鑫棉隆熏蒸后的土壤非常适合种植三七,并且三七种苗移栽比例也很高,目前,一亩种苗可移栽6亩左右。
“垄鑫棉隆土壤熏蒸处理轮作不仅可使三七质量提高,复种时间也缩短了。”张炜说,以前种植过一次的三七地,要15年到20年才可以再次种植,现在三年时间就可以开始复种,三七真的可以回归文山。
现代农业技术追求的是在保证质量的条件下提高产量,技术具备可推广复制性,才能够真正让老百姓受益。垄鑫棉隆便是让七农愿意用,也用得起的产品。
在马关县大栗树乡老寨村,七农孙家万的三七地里,一片片遮阳网覆盖下,50余亩老地复种的三七绿意盎然。“上个月刚卖了60亩老地复种的三七,每亩近5万元。”孙家万说,种植三七也有几十年的时间,因为文山没有地可以再种植三七,也曾到过邻近的其他州
市租地种植,不但成本提高,三七质量也不理想。没想到,还能回到文山,在几年前才种植过三七的土地上,种出质量好的三七来。
马关县八寨镇芦差唐村委会小崖村的七农杨田洪,5年前开始老地复种,第一次种植7亩,第二次10余亩,今年种植20余亩。“是垄鑫棉隆土壤熏蒸处理轮作技术种植让我一次次获得丰收。”杨田洪满脸笑容。
“三七轮作年限从15年至20年缩短到5年以内,这在前几年是无法想象的,也无人敢相信!”望着丰产的三七,七丹药业种植公司总经理杨朝东喜上眉梢,老地复种惠及数万七农,真正实现了三七“回家”。
(记者:苏宁 实习记者:余沁颖 陈才艳)
(编辑:董飞 美编:冯蕾 二审:侯佑琴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