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石漠生“金掌”,“三产”破穷局
发布时间:2025-05-08 22:50:29
云南文山市庄子田村的5000亩连片仙人掌林如绿色画卷铺展天际,肥厚掌叶间绛红果实缀满枝头。谁能想到,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曾饱受石漠化之苦,裸露的岩石占据着80%以上的耕地,青壮年外出务工率高达70%,村庄一度陷入凋敝之境。而如今,这个村庄蝶变为“中国仙人掌第一村”,年产值突破2400万元,户均增收超10万元。这片被仙人掌点亮的石漠荒山,不仅书写了一个村庄的命运转折,更昭示着中国乡村在生态约束下实现振兴的崭新路径。
一、头雁领航:从“质疑”到“入股”的创业突围
2021年,在外经商多年的鲁春红响应文山市“归雁工程”的号召,带着全部积蓄回到庄子田村。面对满目石漠的贫瘠土地,他提出规模化种植仙人掌的构想时,迎接他的却是村民的普遍质疑——“种仙人掌?不如去广东拧螺丝!”“这东西会有人买吗?”然而,鲁春红敏锐地捕捉到村庄两百年仙人掌种植历史中潜藏的生机。他掏出手机展示外地超市里标价38元一盒的仙人掌果,用直观的市场前景击碎质疑。
在党支部引领下,庄子田村探索出“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2021年7月,庄子田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成立,全村106户村民的3000多亩土地100%入股,村民变“股民”。合作社构建起“种苗供给—技术指导—订单收购”全链条保障体系,免费发放种苗并与200余户签订保价收购协议。抱团取暖的机制迅速凝聚人心,村民从最初的怀疑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天天往仙人掌地里跑,外出务工者也纷纷返乡。
在鲁春红的背包里,始终装着三样“法宝”:沾着泥土的种植日志、贴满便签的群众诉求本和最新研发的仙人掌产品样品。这些物件不仅是这位“仙人掌书记”的履职见证,更是党员带头探索产业发展的实干缩影。当仙人掌啤酒的泡沫在杯中跃动,当冷链车满载希望驶向远方,曾经被嘲笑为“刺疙瘩”的仙人掌,已成为村民腰包里沉甸甸的幸福。
二、点绿成金:石漠化治理的产业密码
仙人掌的引入,首先是一场针对“生态癌症”的精准反击。在喀斯特地貌区,石漠化曾让庄子田村人均耕地不足1.9亩,土地生产能力极弱。仙人掌凭借其耐旱特性与强大生命力,在嶙峋乱石间扎下根系,将裸露的岩山逐渐染成连绵绿洲。这种兼具生态修复与经济产出的“两栖植物”,让庄子田人找到了一条“搬家不如搬石头、搬石头不如栽仙人掌”的独特振兴路。
产业链的纵向延伸,使小小仙人掌释放出惊人价值。庄子田的产业升级沿着两条轴线展开:
加工链条深化:在上海援建的4000平方米加工厂和配套冷库支持下,合作社与西南林业大学等机构合作开发出冻果干、酵素、仙人掌酒等10余种产品。2025年,仙人掌啤酒实现量产,自上市以来备受消费者青睐。
三产融合突破:村里按AAA级景区标准改造设施,将彝族火塘文化与仙人掌元素结合,推出“仙人掌宴”特色餐饮,开发鲜果采摘、科普教育等项目。每年“仙人掌节”单日吸引游客超2万人次。
三、荒山蝶变:一棵仙人掌的三产融合之路
仙人掌产业的蓬勃生长,为庄子田村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凝聚力。集体经济壮大后,村庄启动绿美建设工程:新改造的压花水泥路两旁,一幢幢具有彝族特色的民居修葺一新。村民借力产业振兴带动村庄蝶变,借力村规民约树立文明新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良好的生态环境又进一步反哺产业发展——乡村旅游蓬勃兴起。
庄子田的探索获得了更广阔舞台的认可。2024年,其“石漠花开变黄金”项目斩获第六届“中国创翼”创业大赛全国赛乡村振兴专项赛三等奖,创下文山州历史最佳成绩。该项目吸引来自国内外顶尖学府的专业人才加入,运营团队本科以上学历占比达50%。与此同时,品牌化战略成效显著,“菁啊妞”仙人掌产品不仅远销国内19个省份,更走出国门销往韩国和美国。
庄子田的示范效应持续扩散。截至2024年,其种植模式已辐射带动周边县(市)及其他省份发展仙人掌种植25000亩。从零散种植到全国最大连片基地,从鲜果销售到跨境产业链,一棵仙人掌串起的是一条日益坚实的共富之路。
仙人掌的尖刺刺破了传统农业的天花板,也刺破了庄子田人因石漠化而困守的贫穷宿命。满载仙人掌啤酒的冷链车驶向高速公路,农家乐里飘散着仙人掌宴的香气,曾经被村民调侃为“刺疙瘩”的植物,如今化作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当鲁春红站在山巅眺望这片由石漠蜕变的绿海,他看到的不仅是户均10万元增收的经济账本,更是一个村庄在生态约束下探索“绿富同兴”的生动实践。庄子田的蜕变证明:即便在最贫瘠的土地上,也能“掌”握命运,“刺”破穷局,绽放出属于乡村振兴的时代芳华。
(董旭 冯明兰)
(编辑:董飞 美编:冯蕾 二审:侯佑琴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