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广南县:助农“小车间” 振兴“大作为”
发布时间:2025-07-14 15:32:45
广南县是全省劳务输出大县,长期有13万余名劳动力赴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务工,农村“空心化”成为发展隐痛。自2024年10月份全省“家门口的务工车间”试点启动以来,广南县不断优化工作思路和服务模式,推动务工车间数量与就业规模双提升。全县就业帮扶车间由最初的38个增至60个,吸纳就业人员从4199人增加至5941人,盘活闲置资产2.85万平方米,1247名返乡人员全部再就业,务工车间数量与就业规模双提升,群众就业顾家“两不误”的愿景正成为现实。
发展“四类车间”,挖掘多元就业潜力
广南县坚持因地制宜、精准定位,深入挖掘县域资源禀赋,立足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群众需求,构建四类差异化、互补型的务工车间,将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发展优势。
工厂集聚型。充分利用闲置标准化厂房、商铺资源等,通过租金减免、政策扶持等方式,吸引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如,结合有3.7万外出务工人员从事鞋服加工的实际,将莲城南新型贸易创新示范区重点规划为鞋服等轻工产业区,大力开展鞋服加工类企业的扩容招商,引进鞋服类企业20家。其中,源丰泰鞋业公司共建有5条生产线,现有在岗员工998人(县内员工855人,占比86%),月平均工资达4800元。
产业基地型。在各乡镇因地制宜发展种养殖业,通过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管理,打造特色种养殖产业基地,带动群众就近就业。如,云南文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五珠乡建设产业基地,通过“企业+村集体+基地+农户”模式,流转土地8000余亩种植百合及黄精,形成“种植—加工—储运”产业链,带动408户农户就业。
家庭作坊型。依托自建房、闲置农房或租赁场地,在村内布局小型加工点,构建“企业订单+村级加工+农户参与”的协作体系。如,八宝镇邦故工艺加工厂与浙江工艺品企业达成合作协议,由浙江企业提供原材料,当地群众在村内车间开展修胚、彩绘、组装等,完工后再统一打包发回浙江,带动周边6个村寨60余人务工,人均月收入超3000元。
社区服务型。聚焦生活服务等领域,在社区集中布局便民服务业态。如,广南恒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于2024年8月获批就业帮扶车间,主要提供道路清扫保洁、垃圾收集转运等服务,目前已吸纳417名劳动力就业,其中脱贫劳动力及监测户47人,切实发挥了就业帮扶车间稳岗就业的积极作用。
用好“三种力量”,激活协同发展动能
广南县紧扣就业车间建设需求,充分挖掘本土能人示范效应、激发返乡人才创业热情、释放外地客商投资潜力,构建起多元主体协同发力的良好态势。
本土能人领办。强化政策引导,通过产业扶持、资金注入、技术培训等,推动本土能人盘活资源发展产业。如,广南县盛滢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曹芝萱辞去副乡长职务后,在者兔乡发展高峰牛养殖,通过引导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养殖场务工、提供青贮、订单生产等方式参与产业发展,带动1000余户农户及周边群众3500人增收。
返乡能人创业。以实施“归雁工程”返乡创业为支撑,聚焦外出务工群体技术、资金、人脉等方面优势,通过创业补贴、场地免费等政策引导反哺家乡。如,那洒镇李春恩从昆明返乡创办太阳能路灯生产线,布局灯头组装、锂电池组装等3条生产线,共带动20人稳定就业。
外地客商投资。组建专业招商专班,瞄准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展精准招商,推动外来资本与本地劳动力深度结合。如,引进“百度智能云(广南)数字经济产业基地”落地广南,成为云南省首个集标注、元宇宙、数字人、智算中心为一体的综合型数字经济产业园,可提供就业1500个,现有在岗员工512人(其中95%以上是广南籍务工人员)。
实施“三个一批”,拓宽岗位供给渠道
广南县围绕破解就业岗位供需矛盾,采取“招引一批、升级一批、培育一批”的方式,多管齐下拓展就业空间,全力提升就业车间稳岗扩岗能力。
新招落地增加一批。立足县城园区和乡镇资产资源,统筹专班招商、中介招商、以商招商,聚焦广南外出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行业开展对口招商。试点工作以来,全县共组织外出招商28批次,招引落地“小商”93家,新增就业岗位3058个,吸纳稳定就业847人。
扩容增岗吸纳一批。鼓励现有企业通过技术改造、产能扩张,挖掘企业内部就业潜力,扩大就业容量。截至目前,共有18个就业帮扶车间实施扩容增岗,新增就业岗位800余个。如,绽放服装厂在政府支持下,增加设备22台,新增就业岗位50个。
鼓励创业稳定一批。通过打造特色创业载体、提供政策扶持,激发创业活力带动就业。如,结合县城老城区人口密集区域,加快推进句町夜花创业街区建设,建成创业就业一条街,提供创业商铺145个、带动就业435余人。
建立“三张清单”,精准对接就业供需
广南县紧扣劳动力与就业岗位供需适配难题,构建“排查建档—监测服务—数据赋能”的工作机制,推动就业信息精准对接,为务工车间高效运转提供坚实保障。
建立就业底数清单。坚持县乡村三级同向发力,集成全县组织和综治网格资源,建立家门口就业县级服务中心1个、乡级服务站18个、村级服务点190个,组建以村干部、驻村工作队为主体的工作小分队,对返乡回流人员原务工就业信息、返乡回流原因及就业意愿、技能素质等开展全覆盖排查,建立“一人一档”实名数据库。
建立动态跟踪清单。建立“招工用工直报直供”机制,针对返乡回流人员,实行人社部门干部职工分组挂包,1名村(社区)干部联系10人左右方式联动挂包帮扶,定期跟踪监测回流人员就业情况,做好就业政策解释、岗位推荐等工作,实现返乡回流人员再就业帮扶联系全覆盖。
建立人岗匹配清单。依托“广南县就业创业直通车”信息服务平台,联动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劳务经纪人及基层一线干部,通过平台收集、敲门问需、政企联动,实现全县各类用工主体就业岗位供给、劳动力就业需求“供需两端信息”共进一个平台。试点以来,共推送家门口就业岗位2.78万个,群众进入平台登记就业需求1.2万余人,监测的1247人返乡回流人员全部实现再就业。
提供“四重保障”,优化车间发展环境
广南县坚持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推动务工车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聚焦机制、政策、服务、培训四大要素,全方位破解车间建设、运营、用工难题。
健全机制保障。将“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建设纳入县委、县政府重点攻坚任务,建立“县领导包联+专班推进+乡镇落实”三级责任体系,细化59项具体任务清单。成立由人社、财政、自然资源等部门组成的6个工作专班,统筹解决用地审批、资金拨付等难点问题。
强化政策扶持。研究制定《广南县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奖励措施》《广南县“家门口的务工车间”扩容增岗就业优惠奖补措施》《广南片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主体稳岗增岗就业扶持措施》等扶持政策。试点工作以来,共兑现帮扶车间吸纳就业补贴138.86万元,为7户企业减免相关税费15.54万元,给予用工主体场地租赁费减免387.09万元,发放“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就业创业惠民惠企补贴1645.54万元。
提供暖心服务。组建“1名县级领导+1名部门负责人+1名乡镇班子成员+1名社区干部”的工作服务组,一线蹲点开展代办领办服务,及时解决企业生产投产遇到的各类难点问题。同时,在厂区附近配套共享单车、超市、便利店等设施;在圆梦社区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幸福食堂”等关爱“一老一小”服务机制,建成舒适的10分钟工作生活圈,并为企业员工子女安排就近接受教育。
做实技能培训。成立文山职业技术学院广南乡村振兴学院,建立“政府+职业教育+就业帮扶车间+农户”技能培训模式,采取“企业下单、部门接单”的方式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培训质效,真正让车间“人岗相适”,切实减轻企业经营成本。试点工作以来,共开展职业培训287期共14755人次。
经验启示
广南县立足劳务输出大县的实际,紧抓全省试点契机,全力推进务工车间建设,为抓好稳就业促振兴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要注重拓展岗位供给的广度。岗位供给是稳就业的核心支撑,直接关系民生福祉与经济社会稳定。广南县立足区域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统筹实施“外部招引、内部挖潜、创业带动” 三项举措,全力构建“县城园区集聚、乡镇基地延伸、村落工坊补充”的发展方式,形成多元立体的岗位供给体系,不仅为返乡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提供了就业机会,更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实现了就业增收与产业振兴的双赢目标。
要注重挖掘协同发展的深度。协同发展是实现就业工作可持续性的关键路径,有助于整合各方资源、凝聚发展合力。广南县打破部门、区域、主体间的障碍,推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深度融合,形成“政府统筹协调、市场配置资源、社会广泛参与”的协同发展格局,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效率,更实现了就业工作与地方发展的互促共进。
要注重强化信息匹配的精度。信息匹配精准度是提升就业效率、破解供需结构性矛盾的核心要素,直接影响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与就业服务质量。广南县聚焦就业信息不对称痛点,全面摸清就业“家底”,推动就业服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匹配”转变,既助力企业快速找到适配人才,也帮助劳动者精准获取就业机会,为稳就业工作注入数字化动能。
要注重提升服务保障的温度。服务保障是稳就业的坚实后盾,直接影响就业生态的稳定性。广南县聚焦企业和劳动者急难愁盼问题,出台租金减免、社保补贴等惠企政策,设立就业服务专班提供“一对一”帮扶,完善交通、食宿、医疗等园区配套设施,并加强劳动权益保障、优化技能培训体系,既解决了企业用工后顾之忧,又提升了劳动者就业能力,实现企业稳得住、员工留得下,为就业可持续发展筑牢了根基。
(文山州人民政府研究室、广南县人民政府研究室供稿)
(编辑:周秋 美编:冯鹤 二审:侯佑琴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