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富宁县:“五把钥匙”打开乡村产业振兴之门

发布时间:2025-07-14 16:59:01  

“五把钥匙”打开乡村产业振兴之门

——富宁县推动八角产业提质升级的实践经验与启示

县域小产业作为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长期面临要素整合不足、价值链层级偏低等共性发展制约。富宁县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素有“天然温室”之美誉,具有种植八角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作为云南省八角核心产区,全县八角种植面积73.15万亩,占全国总量的11.6%,县域种植规模居全国首位。近年来,富宁县深入实施“一县一业”特色产业战略,以八角特色产业为突破口,创新构建“联农共富、技术赋能、金融护航、延链增值、品牌崛起”的发展路径,不断推动特色资源向经济优势持续转化,用“五把钥匙”开启致富之门。截至2024年,全县八角鲜果产量21万吨,产业综合产值15.6亿元,带动从业者户均增收2.36万元,为边疆民族地区解锁资源型产业“振兴密码”提供了实践范式。

主要做法

联农钥匙——从“分散经营”到“利益共同体”的重构

针对八角产业长期存在的“小农户单打独斗、抗风险能力弱、集体带动力缺失”等分散经营痛点,通过双重制度重构推动利益共同体成型。打破组织碎片化,成立县级产业领导小组统筹产业规划指导、用地服务、技术培训等工作,组建7家集体经济公司、29个合作社替代散户对接市场,将1158户林农纳入统一生产标准体系,建成八角标准化示范基地1.84万亩,示范带动低效林改造23.38万亩,实现村集体合作社经济收入496.8万元,种植户人均收入5518元,企业创造固定就业岗位40个,解决临时就业岗位200个,间接带动就业5000余人。创新契约纽带,出台《富宁县强化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八角产业高质量发展八条措施》,以“党组织+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为框架,推行“85:15”自管模式绑定个体与集体利益,配套“4个5分钱”返利机制形成村级公益闭环,并通过“541托管”实现风险共担,形成“分户生产有保障、集体运作有资金、企业扩张有劳力”的边疆特色产业共同体范式。

技术钥匙——从“望天收成”到“全民行家”的质变

2016年至2019年间,由于缺乏科学防治意识,全县57万亩八角林感染炭疽病,三年间,八角生果产量从19.15万吨骤降至2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超10亿元。对此,富宁县将病害危机转化为技改契机,成立“蒋剑春专家工作站”,并联合中国热科院、西南林业大学、云南省林科院三大科研机构,在品种选育、丰产栽培、低效林改造、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技术攻关,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八角种植管理和八角病虫害防治技术在全县推广普及。为彻底破解炭疽病防治技术落地难题,以人才为牵引,探索“农村党员实训户”模式,在乡镇设立13个技术服务点,成功培养出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八角“土专家”200余名,通过现场教学、数字课程、示范村跟训等形式,向全县种植户免费提供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辐射带动农户自主改造面积20余万亩,亩产提高4倍,八角科学技术普及率达90%以上,从技术根源上帮助老百姓解决“治不好病”的问题。探索建设5G智慧农场、智慧工厂、智慧交易平台为一体的中国八角数字化平台系统,用数字技术赋能产业发展,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

延链钥匙——从“调味原料”到“生物经济”的跃迁

从“货车上的麻袋”到“游客的伴手礼”,富宁八角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路程。长期以来,富宁八角深陷原料陷阱,九成鲜果以低价流向原料批发市场,农户收益微薄,产值受困于种植端。2022年,引进云南众木公司投资2.5亿元,实施集生产加工、产品检测、产品交易、仓储物流为一体的富宁八角种植加工交易一体化项目,发布八角丰产栽培技术、富宁八角品质等级等7项企业标准,建成并投入使用7个标准化厂房,推动4万吨鲜果加工产能标准化。围绕“一瓶油、一壶酒、一桌菜、一块香皂、一套化妆品”,研发八角周边产品近20种,除了销往四川、重庆、山东、上海等地,在泰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海外地区和国家也占据一定市场份额,打破了有“名气”无“财气”的尴尬境地。以“古树长廊+文化展厅+采摘节”为载体,开发生态观光、休闲养生、沉浸式体验等旅游产品,引领八角产业向三产融合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转型,实现了从“林间”到“舌尖”再到“指尖”的全链融合。

金融钥匙——从“融资无门”到“全链风控”的护航

针对八角产业长期面临的融资渠道窄、风险保障弱等瓶颈,富宁县构建“信贷+保险”双轨护航体系。信贷端组建政银企八角产业党建联合体,联合富滇银行富宁支行、云南农信社富宁县联社创新推出无抵押担保的“八角贷”普惠金融产品,贷款单户授信金额为10—30万元,2024年授信额度2.27亿元,支用额度2.06亿元,有效解决了合作社、小微企业、八角种植户在种植、加工、交易等各个环节的资金需求。保险端与中国人寿保险合作,为八角种植户推出专属的保险产品,把保险服务嵌入八角全产业链,积极创新保险保障思路,开发“保亩产量、保自然灾害、保人身意外伤害”项目,由种植户自行选择最需要保障的项目加以承保,真正做到保险服务“量身定做”,形成金融支持、保险护航的产业发展格局。

品牌钥匙——从“山野作物”到“地标IP”的升华

2021年“富宁八角”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2025年入选《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实现了从“地理标志产品”向“国家级品牌矩阵”的战略升级。从藏在深山里的原料,跃升为一个城市的文明名片,离不开全方位的宣传。借助直播间、公众号等互联网平台,景区、高铁等公共区域,农交会、农博会等活动,大力宣传推广“富宁八角”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及企业品牌,不断提升“富宁八角”知名度。采取多种形式对接全国重点市场、重点企业、重点终端,签订产地直供协议,开发长期稳定的销售市场,扩大“富宁八角”影响力,推动“富宁八角”品牌“出山”。把八角作为发展县域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首选产业,作为绿美富宁行动暨绿山、绿水、绿道、绿城、绿村“五绿”的绿化树种,引导全县人民大面积、连片种植,实施沿街、河(湖)、路、城(镇)、校园、园区、旅游景区、房前屋后、田边地角等全域种植,形成诸多独特的风景,实现了生态和富民“双赢”。

经验启示

改则活,变则通。富宁经验为县域小产业提供了“敢为人先、系统破局”的变革范本,其核心在于以组织重构、龙头带动、技术赋能、金融创新为支点,撬动产业从“低效分散”向“高效协同”转型。这一逻辑不仅适用于八角产业,更为广大县域小产业突破发展瓶颈提供了普适性路径。

要能改——以组织重构破解“分散经营”困局

县域小产业普遍面临“小散弱”的组织困境,个体农户抗风险能力弱、市场议价权低,集体经济“空壳化”现象突出。破解这一难题,需构建“政府引导+合作社整合+企业联动”的利益共同体。富宁县通过深化利益联结机制,统筹制定生产标准、技术规范和市场策略,避免无序竞争,依托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分散农户纳入统一管理,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全链条协作。

要会引——以龙头带动跃升“价值链级”台阶

县域小产业长期困于“原料供应”低端锁链,单一经营模式导致利润流失较大,品牌附加值几近空白,产业链条松散脆弱。破解低端锁链,需构建“龙头牵引+专精协同+农户嵌入”的全链升级机制。富宁县通过引入具备技术转化与市场掌控力的龙头企业,深度开发功能性提取物、高端制成品等高附加值品类,同步搭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子品牌”双轨体系,以统一品质标准整合分散产能,形成了梯度增值链条,推动了产业从“粗放供给”向“标准输出”转型。

要精技——以技术赋能突破“低效低质”陷阱

技术升级是县域小产业提质增效的核心引擎。传统小产业多依赖经验种植,面临病虫害频发、产量不稳定、品质不达标等问题。富宁县通过强化技术赋能,实现了三方面突破:一是产学研深度融合,与科研院所合作攻克关键技术瓶颈;二是本土化人才培育,通过常态化长效化为群众开展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农人”;三是数字化转型,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实现精准种植。将“靠天吃饭”转化为“靠智增收”,实现“科研机构提供方案—本土人才落地执行—数字工具持续优化”的闭环

要善融——以金融创新贯通“资金梗阻”脉络

县域小产业常因融资难、附加值低陷入“增产不增收”的怪圈。富宁县坚持双管齐下,一方面,推出金融创新产品,将贷款的效力延伸至产业链各环节,推动金融资源转化为产业升级动能,形成“贷款投放—产能提升—收入增长—还款能力增强”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构建风险共担机制,由县级财政安排一定资金为八角产业提供风险补偿金、八角采摘意外险和贷款贴息补助资金,实现政府、龙头、银行共担产业风险,降低了金融机构放贷顾虑,为产业发展注入了资金“活水”。

(来源:文山州政府研究室、富宁县政府研究室 图片来源:文山发布网)

(编辑:刘虹 美编:冯蕾 二审:侯佑琴 终审:徐昌建)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