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中国民族报】示范州再出发!文山350万群众共走“幸福花开”升级路

发布时间:2025-07-16 15:28:49  

  盛夏文山,瓜果飘香,美景如画,风光无限。

  文山州是全国唯一的壮族苗族自治州,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东南部。近年来,文山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开展七乡大地“石榴红”民族团结进步品牌创建工作,实施“石榴红”工程、“枝繁干壮”工程、“幸福花开”工程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持续擦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金字招牌。

▲中国民族报2025年7月15日第4版。






同心同向,聚焦主线强引领




  行走在文山州西部的平远片区,“民族团结幸福路”上随处可见绿美庭院。其中,村民李玉梅家的庭院格外惹人注目,宽敞的院落干净整洁,精心培育的绿植把凉亭团团包围。

  “以前家家户户都是高耸的围墙和铁门,‘拆墙透绿’改造后,整个村庄大变样!现在,邻居们经常串门,大家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家门口的‘民族团结幸福路’成为特色街区,民族团结就是我们村最美的风景。”李玉梅说。

  平远片区以砚山县平远镇为中心,共有4个乡镇,常住人口约20万,汉、回、壮、彝、苗等各族群众在此共居。过去,这里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滞后,多种社会治理问题交织,一度流传着“吃饱饭、加足油,平远街、莫停留”的顺口溜。

▲丘北县普者黑景区的美丽风光。文山州民宗委供图

  “2022年,州委提出打造平远片区‘三区’建设,即‘铸牢’示范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标志区,用发展来解决这个片区长治久不安的问题。”文山州民族宗教委副主任、州委民族团结工作队副队长何跃坚介绍,文山州从全州抽调78名干部,组建州委民族团结工作队,带领平远片区走出了一条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新路。如今,“吃饱饭、加满油,平远街、游一游”成为平远向外界发出的邀请函。

平远片区的建设是文山州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生动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山州始终把民族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推动创建工作走深走实,有形有感有效:

  ——成立以州委书记、州长为“双组长”的文山州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将创建工作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一把手”工程,作为各级党委(党组)考核的重要事项和书记述职评议内容,将“铸牢”纳入政治考察、政治巡查、政绩考核,形成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的良好创建工作格局;

  ——制定文山州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规划和实施方案、打造新时代创建工作升级版三年行动(2023—2025年)实施方案等,进一步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着力推动创建“五个联盟”“四个示范圈”“三个示范带”“一条示范走廊”建设,打造创建工作升级版。

  ——把“铸牢”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州人大、州政协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作为年度专题视察和专题调研重点内容,助推工作落地落实。

  如今,文山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成果丰硕。截至2024年底,全州共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6个、示范单位7个、教育基地1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8个、示范单位366个、教育基地5个、“铸牢”教育实践基地1个。在2024年举行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文山州富宁县民族文化工作队队长黄祥、马关县罗家坪村界务员熊光泽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同创同享,幸福之花正芬芳




  眼下,走进位于西畴县三光片区兴街镇的猕猴桃种植基地,人工垒起的台地上,千亩猕猴桃园规模宏大,猕猴桃已经挂果,枝叶郁郁葱葱。

在文山州猕猴桃种植基地,工作人员检查猕猴桃生长情况。

  三光片区曾深受石漠化困扰,生态脆弱。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光片区大力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探索形成“六子登科”石漠化治理模式,即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入户“建池子”、村庄“移位子”,实现生态改善与产业发展双丰收。

  三光片区生态得到治理后,西畴县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引进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带领各族群众靠青山致富。

  “这里是高山气候,土壤肥沃、日照充足,种植的猕猴桃品质优、味道好。”基地工作人员蒋成艳介绍,公司通过土地流转租金、务工、入股分红、带动自主创业等方式助农增收,每年支付的土地租金和劳务费超过1300万元,村集体项目建设、农户入股分红超过200万元,带动自主创业户年综合收入超过300万元。

西畴县的蜕变是文山州绿色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的缩影。文山州438公里边境线上的42个行政村(社区),同样在经历幸福蝶变。村寨成景区、土房变楼房、荒地变大棚、“空壳村”变富裕村……宜居、宜业、宜人,已成为文山州各族群众的幸福底色。

  走进距离中越边境仅1公里的罗家坪村,一栋栋民居错落有致,屋前屋后绿植随处可见,红旗在屋顶飘扬,山水村舍相映成趣,和美乡村入画来。

罗家坪村是支前模范村、英雄村,村民为保家卫国作出了牺牲和贡献。近年来,村里依托红色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草果、香蕉、木瓜等特色产业也不断壮大,村民生活蒸蒸日上。

熊光泽给界碑描红。

  “有国才有家,从小奶奶就告诉我,守好界碑就是守好我们的家。”熊光泽说。他家三代守边护边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

  为了改变村子落后的面貌,熊光泽与村干部一起,引领群众因地制宜发展草果、砂仁、茶叶等特色产业,村民年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2万余元,村集体收入达20万元。

  特色产业兴起来,各族群众笑颜开。文山州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以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为目标,深入实施“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建设和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等民生工程,不断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共同发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同梦同行,厚植思想文化根基




  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踩花山,各族群众吹起芦笙、跳起芦笙舞,男女老少互对山歌,传统节庆成为文山州闪亮的文化名片;走进砚山县平远镇田心社区迎丰路,“铸牢”故事馆游人如织;在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先驱王有德的故居,革命文物丰富,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文山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早在5万年前,就有晚期智人“西畴人”在此繁衍生息。广南县一带是与古滇国、夜郎国齐名的句町古国都城所在,不仅诞生了灿烂的句町文化,更有铜鼓文化与稻作文化交融共生,成为千百年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舞台。

  近年来,文山州打造以弘扬“西畴精神”“老山精神”为主题的“共有精神家园联盟”,进一步激励全州干部群众团结共创的信心和决心;深入实施“枝繁干壮”工程,全面加快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王有德故居,讲解员讲述红色故事。

  ——守护民族瑰宝,夯实发展根基。组织实施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项目60个;常态化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各类场所活动,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示展演,促进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

  ——提炼精神标识,宣介中华文化。稳步推进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建设,建设“铸牢”主题馆、主题街区,成立文山州“铸牢”融媒体中心,充分利用宣传矩阵,全方位、多角度宣介中华文化。

  ——做好宣传教育,凝聚精神力量。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月系列活动,开展摆摊设点集中宣传和进村入户宣传。协助云南省民族宗教委组织宣讲团赴多地开展主题宣讲,组建文山州宣讲团,组织成员深入各地开展宣讲。全州共开展宣讲1700余场,覆盖24万余人次。

  ——加强调查研究,夯实理论基础。编纂《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系列丛书·文山卷》,成立“铸牢”研究中心和3个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举办“铸牢”理论研讨会,开展文山州中越边境地区“铸牢”的路径、文山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实践与经验等课题研究20余项,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展演文化精品,绽放文化魅力。音乐作品《当〈坡芽歌书〉遇见〈诗经·郑风·子衿〉》亮相重要活动,4件作品参与全国少数民族优秀声乐作品展演征选。民族舞剧《锦绣如歌》、壮剧《螺蛳姑娘》等为群众带来精彩的文化盛宴。“西畴精神”主题电影《石漠花开》等影视作品,助力传播优秀文化。

  ——守护边疆文化,筑牢安全防线。加强民族宗教领域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开展民族团结稳定形势研判会和问题大起底大排查。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强化部门联动,切实维护边疆文化安全。

  如今的文山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融入发展血脉。各族群众手挽手、心连心,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赴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明天。





马关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小坝子分站:

扎根边关,守护山河无恙


  在云南文山州马关县的边陲小镇小坝子镇,记者走进当地敬老院,目睹了一幅温馨的画面:马关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小坝子分站的民警拉着老人的手,仔细询问身体状况,跟老人拉家常。

▲马关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小坝子分站民警在敬老院看望老人。

  一声声亲切的“小管”“小陈”,不仅体现了老人对民警的信任与依赖,也是当地警民和谐相处、亲如一家的真实写照。

  小坝子镇居住着汉、壮、苗、彝、瑶等各族居民。这里与越南新马街、猛康两县隔河相望,有1条通往越南的通道和3条便道,国境线长38.6公里。

  组建于1955年的小坝子分站,主要担负通道出入境人员的边防检查、监护任务。2018年,公安边防部队集体退出现役,从边防武警转成国家移民管理警察。小坝子边检人脱下军装,换上警服,成为移民管理警察。

  “我们分站20多名民警来自五湖四海,把小坝子当作故乡,立志扎根边关,守护山河无恙。”副站长胡得奎介绍。

  小坝子分站巡逻值守的边境线,最高海拔超过2000米,最低海拔数百米,海拔落差大,地形复杂。巡逻值守中,惊心动魄的事情时有发生。

  在一次巡逻中,民警发现一伙人形迹可疑,试图走私活牛入境。民警梁晓鹏立即带队前往拦截,并扣下20余头活牛。经估算,涉案金额达30万元。

  “当时,我方仅有七八人,且处于河谷低势位置。双方对峙期间,走私人员仗着人多,绕至后方用石头攻击我们。我们一边在山体的凹槽处保持警戒,一边佯装协商来拖延时间,最终等来增援,依法处置了涉案活牛。”梁晓鹏回想起当时的场景,仍是心有余悸。

  为民服务是民警工作的宗旨和常态。到敬老院看望老人,帮老人洗衣晒被、打扫卫生、送医送药,让他们充分感受警民一家亲的温暖;选派民警担任辖区学校法治副校长,定期开展专题辅导,讲好民族团结共建课、国防安全教育课、爱国主义思政课,激励学生知史爱党,从小立志报效祖国;打造“爱心小屋”,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组建“爱心流动服务队”,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小坝子分站荣获集体嘉奖1次,被评为年度工作先进集体等;分站执勤队党支部先后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四强”党支部;2022年,分站被云南省民宗委授予第四批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荣誉称号。

  “我们将继续忠诚为民、担当奉献,在边境线上筑起坚实屏障。”站长管小将说。






铝液淬炼共富路


  6月底的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气候凉爽舒适。记者来到云南绿色铝创新产业园,步入云南宏泰新型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宏泰公司”)的电解铝生产车间,看到一番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技术人员忙着操作设备,电解槽内持续运转,源源不断产出近1000摄氏度的铝液;一辆辆铝液抬包车从电解铝车间驶出,直供相隔不远的园区下游企业……

  “公司6000余名各族工人和睦相处、努力工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支持着公司的运营发展。”宏泰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处科长郭峰说。

▲在云南宏泰新型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正在调试设备。

  随着全国电解铝“北铝南移、东铝西移”进程加快,云南主动承接产能转移,先后引进一批国内铝工业龙头企业。2019年10月,山东魏桥创业集团与云南省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建设绿色铝创新产业园暨203万吨绿色铝项目,宏泰公司应运而生。

  宏泰公司依托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方式,寻找上下游企业在绿色铝产业园建厂,先后吸引29家企业集聚于此,为文山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储蓄能量。

  “我们选择落地砚山,一方面是当地水电资源丰富,原料来源稳定,产业政策优厚,配套产业设施完善,另一方面也希望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推动实现共同富裕。”郭峰表示。

  29岁的天车工黄光翠来自广南县珠街镇。两年前,她结束浙江务工回到家乡,经朋友介绍来到宏泰公司工作。“现在月工资近6000元,还能经常回家照顾老人和孩子,生活很满足。”黄光翠说。

  负责天车检修的年轻员工夏举涛来自云南昭通,今年3月刚入职时,心里有些忐忑。“刚开始,我什么都不懂,师傅总是耐心细致地为我讲解天车的结构原理、操作规程和安全注意事项。”夏举涛说。

  夏举涛的师傅是来自山东的盖立明,工龄已有15年,技术精湛且为人亲切。工作中,他们是师徒;生活中,他们成了朋友。

  员工的个人发展与公司的机制建设息息相关。宏泰公司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企业生产建设的全过程,倡导“团结一心推动企业发展,企业带领员工共同致富”,构建了“管理+技术”双通道培养体系,为企业持续发展和地方产业升级培育人才。

  “我们到云南发展,我们就是云南的企业、砚山的企业。全体员工无论是山东人,还是云南人,无论是哪一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一分子。”郭峰说。


(来源:《中国民族报》)

(编辑:刘虹 美编:冯蕾 二审:侯佑琴 终审:徐昌建)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